??? 注重內貿發展是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而想要促進消費,形成居民的合理消費預期,唯有盡早出臺眾望所歸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要扭轉國內市場貿易成本竟然比國際市場還高的怪狀,唯有加緊國內市場流通機制的建設。
??? 有兩個即將出臺的發展規劃近日引起各方廣泛關注。第一個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部國家級內貿發展專項規劃——《國內貿易發展規劃 (2011-2015年)》,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比現有規模增長約80%。第二個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服務業發展規劃 (2011-2015)》,目標是到2015年,爭取使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3.1%提高至47.1%。
??? 在筆者看來,促進我國內貿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中國經濟的減速、下行勢頭仍在持續。看8月宏觀經濟數據,多項指標(例如工業增加值、制造業PMI等)較前幾個月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呈現低迷狀況,屢創歷史新低。 9月新訂單降幅為9個月以來最大,新出口訂單更出現2009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預計出口增長會進一步放緩,甚至不排除負增長。
??? 在這種情形之下,消費事實上已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唯一亮點,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 促進內貿發展的具體環節,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一是如何促進消費,二是如何建立流通渠道。雖然近年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升,今年上半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高達85%以上,城鎮居民購買力增強有利于消費增長。但是收入差距過大等,已成擴大消費的掣肘。可以看到,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出臺時消費出現了快速增長態勢,而當這些刺激政策或相關條件退出后,部分消費品增速出現了明顯下滑態勢。所以,想要促成居民的合理消費預期,唯有盡早出臺眾望所歸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 多年來過于依賴外貿出口導向型的思維,使得我國整個優勢資源都投入到了外貿領域,從而忽視國內市場的建設。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需求全面萎縮,很多專家都提出要抓緊拓展國內市場,但絕大多數企業在衡量了國內市場的物流等一系列成本之后,卻寧愿坐等國際市場回暖也不愿去開拓國內市場。除這些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緣故之外,更大的問題在于國內區域市場貿易成本竟然比國際市場還高,這叫企業怎么受得了?
□子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