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開大學召開的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第九屆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王登峰列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半個月前,他出席北京大學2011級學生軍訓結業典禮時了解到,兩周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
????據9月16日《中國青年報》
????最近大學新生軍訓在各地各高校紛紛展開,“站不住”的大學生們引發網民的強烈關注。“玻璃脆”男生在軍訓中叫苦連天,泡病號,甚至串通家長“演雙簧”。回想不久之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上摘金奪銀,再次成為奧運金牌大戶,反觀國內的高校軍訓情形,不禁令人倍感尷尬和唏噓。一個競技運動水平和成績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度,為何其高校學生的體質卻如此不堪?
????縱觀我國學生成長的過程,幾乎從幼兒園開始,直到考上大學之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猶如一條無形的繩索,將孩子們牢牢地綁在學習和課業負擔之上,做不完的作業題,上不完的培訓班。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幾乎完全圍著“智育”轉。由于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連正常的睡眠都成為了一種奢侈品,何談體育教育和課外運動?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重文化課程、輕體育運動遂成習慣,學生們的鍛煉機會也自然“日漸消瘦”。
????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教育近年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遭遇諸多尷尬。最近,體操名將李寧也表示體育的教化功能在中國并未得到很好的體現,這在學校體育體現得更明顯:“我們的學校體育可以用‘失敗’來形容,一方面是場地少,很少有學校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鍛煉空間;其次,學生的大量時間被用在應試教育上,僅靠課間操是不行的,況且課間操也不是體育。?”
????其實,無論是體育課還是文化課,都是學生成長的必要一課。沒有良好的體質和體能,一個人根本無法應對社會的競爭以及學習和工作的壓力。高爾基曾說過:“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也有人曾經這樣比喻:“對于學生而言,成績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該行動起來啦!家長也好,學校也罷,加強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句聽起來似乎有點遙遠的號召,對于今天的莘莘學子來講,或許更具緊迫的現實意義。
□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