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廣播網報道,在歷時8年的爭議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10月8日新華網)
??? 不管方案完美與否,它的出臺,本身意味著社會的巨大進步。收入分配問題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到多方利益關系,內容龐雜在所難免。但是,不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多少條條框框,筆者以為首先應堅持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適當照顧弱者。
??? 哪些人算是弱者?看看我們身邊,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應該算是:因農產品價格不高,導致純收入少得可憐;效益不好的企業的工人算是:由于企業不景氣,收入總是提不上去;還有那些臟差行業從業者,比如環衛工人等,這些工作,必須有人做,但因工作技術含量低,收入自然就少。
??? 分配制度的缺陷,掩蓋了這些弱者個人努力的成效。總的來講,他們已經成為社會貧富分化中“貧”的一極。收入分配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分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縮小現實的貧富差距,需要強有力的手段,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適當向弱者傾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有數據表明,全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收入最低的10%群體,上述弱者占了絕大多數。
??? 2009年2月,溫家寶總理首次與網友答問。他在答問中提及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并表示,“財富如果長期為少數人所占有,而多數人處于貧困狀態,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這個社會是不穩定的。 ”社會的不穩定,一般不會來自收入最高的10%群體,而主要來自弱者的不滿及由不滿引發的盲目沖動。收入分配問題,輕則關系社會公平發展,重則關系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因此說,在收入分配改革中適當照顧弱者,本身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 當然,適當照顧弱者,也得遵循“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原則,不能讓懶人鉆了制度的空子。改革開放后的收入分配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的 “大鍋飯”、“平均主義”格局,調動了個人、企業、政府的積極性。因此說,好的經驗和做法,應該借鑒與堅持,只是在分配發展成果這個“蛋糕”時,在制度層面給弱者切得大一點兒,讓他們付出與收獲的“性價比”更高一些。這樣,他們的收入自然會提高。
??? □杜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