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德州市結合實際,確立了分“三步走”變革農村行政管理體制、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社會管理制度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并以“兩區同建”為載體,走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在全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加速了德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 所謂“兩區同建”,就是農村改革發展中,通過“新型社區”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 2009年,完成了以合并村莊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變革;2010年,在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村社區建設,并組織實施了“兩邊兩區”突破戰略,即圍繞縣城和鄉鎮駐地周邊、交通干線周邊和產業發展聚集區、農村觀光旅游區的農村社區實施重點突破,加速了“兩區同建”的進程。 2011年,建成市級生態文明示范社區120個,10.2萬農戶搬進了優美宜居的新社區;規劃農業、工業、商貿等農村產業園區1538個,已啟動建設953個。截至2012年4月,全市農村居住社區新開工建設105個,在建規模以上社區340個,新啟動建設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園區385個,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28%。
??? 近年來,通過先建后拆、先拆后建、自拆自建、社企聯建、園區帶社區等發展模式,呈現了農村社區規劃全覆蓋;實質性地推進了園區建設;逐步完善了基礎設施配套;較好地破解了資金制約的瓶頸;加大了增減掛鉤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爭取的實施力度等特點。目前,“兩區同建”工作正向縱深發展,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創新了建設模式。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和農村產業園區,促進了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的同步提升。二是探索了新的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高效發展,形成了以提高主導產業綜合配套能力為目標,縣、鄉、村三級產業鏈條連接緊密,整體競爭力強,特色紛呈的縣域經濟良性發展格局。三是創造了新的體制機制。整合了涉農資金的運行方式;健全了土地流轉機制;創新了農村金融政策的運行模式;四是創建了新的服務體系。強化了教育培訓服務體系;加快完善了公共就業服務機制;積極探索了被征地拆遷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五是創新了社會管理機制。加強社區服務管理,實施部門、企業幫扶、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目前,“兩區同建”工作正向縱深發展,加速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 “兩區同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 “兩區同建”的實踐證明:只有發展新型農村住宅社區,才能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城市化,縮小農村公共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方面與城市的差距。只有培育和發展產業園區,才能夠發揮其產業集聚的效應。只有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和農村經濟集約發展,才能促進農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兩個轉變”,最終構建起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城鄉對接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城鄉聯動的產業體系,才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兩區同建的實施,是以城帶鄉,實現產業轉移,加快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成為欠發達地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突破口。
??? “兩區同建”夯實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加快發展現代化農業,是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 “兩區同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欠發達地區農業人口眾多,耕地分散,收入不高的問題,為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區域化、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實現了傳統農村向生態文明鄉村的華麗轉身,它正在從根本上破解農村“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的四個難題,正在不斷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美好愿望,為發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兩區同建”拓展了城鄉一化發展的空間。只有轉移農民,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轉移、減少、富裕農民的過程,就是拓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空間過程。 “兩區同建”拓寬了農民非農就業渠道,促進了勞動密集性產業的聚集;加快了產業集群的發展,使經濟總量和就業空間得到了應有的釋放;形成大中小科學合理的企業規模結構,大幅度提高了中小企業吸納農民就業能力,加快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使農村二三產業向城鎮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構筑起以企興鎮、以業興鎮,以市興鎮、以人興鎮的格局,變“鎮”為“城”,為擴大農民就業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支持、有效地拓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空間。
??? “兩區同建”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 “兩區同建”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總體水平。加快了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制的形成,實現了公共就業服務城鄉全覆蓋。只有實施“兩區同建”,才能破除農民轉移的制度性、人為性障礙。把農民對就業服務、住房、子女上學等需求納入城市一體化公共服務保障范疇,突出了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的配套,全方位地保障和提高了農民吃穿用住行配套設施建設的水平。兩區同建為建設以新型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搭建了有效平臺,健全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保障。
??? “兩區同建”創造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樣板。 “兩區同建”變革了農村社會管理制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制度由政府單向投入城市向城鄉全覆蓋的轉變。教育、衛生、社會保險制度,由城鄉不均衡向城鄉均衡地轉變。戶籍管理制度由城鄉二元化管理向城鄉一元化管理地轉變。縱觀德州農村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通過“兩區同建”,從人口布局、區域結構來看,將會逐步形成中心城區、縣城、小城鎮、農村社區和專業農戶“4+1”的生活居住模式;從產業形態來看,農村經濟已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向集農業、工業、服務業為一體的混合經濟轉變,最終將形成以集約和高效為標志的園區經濟。從目前來看,“兩區同建”的實踐經驗對農業大市、平原地區、傳統農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鄉一體化如何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成為這些地區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樣板。□喬冰
(作者系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