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北義城鄉西黃石村人去村空。國務院參事馮驥才說,過去10年全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自然村。
(10月28日《人民網》)
???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大量傳統自然村在迅速消失。這是大勢所趨,不以人力為轉移。世世代代的農民,由此一躍而變身為市民,無疑是時代的進步。然而,也要看到,任何轉型背后,都存在“陣痛”,都要付出代價。伴隨城鎮化的熱潮,幾百年、上千年的村落消失了,田園牧歌式的詩意、傳統的鄉村風貌、古老的地域風情……都受到很大沖擊。與鄉村的詩意一同失去的,還有很多。比如說與村落并生、共存的那些實物“古董”,以及諸多的民間傳說、奇聞軼事、地域民俗等等。那些老宅、老院、老街、老樹、老井,甚至是溝溝坎坎,都是有“故事”的。這些故事、傳說,與當地環境密不可分,十分珍貴。另外,那些古寺廟、古墓葬等遺址,更是難得,具有文化旅游上的開發利用價值。所有這些文化遺存,如果都伴隨村落的消失而消失,未始不是一大遺憾。每一個老村,都是一本厚重的大書;每一個老人,都有一部動人的傳奇……這些鄉村文化遺產,對于歷史和將來,具有重要價值,不應伴隨城鎮化推進而棄之不顧。
??? 因此,舊村改造、兩區同建,不能粗線條地搞“一刀切”。應組織文化、史志、文聯、高校等有關部門、社團,率先介入,走村串戶進行采訪、拍照、記錄,以便為后世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要看到,無論是鎮史、街道史、村史等,其實都是民族文化史、地域文化史,不可再生,作為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若干年后,它們都將身價倍增。誰能想到,文革時的領袖像章成了珍貴藏品?誰能想到,昔日的連環畫、舊紡車,成了藏家的搶手之物?誰能想到,農家餐館、農家游如今紅遍城鄉?……要知道,文化建設不是憑空而生的,文化是有“根”、出處、來源的,而它的“根”、出處、來源,很多就在廣大的鄉村。正如北大教授張鳴指出的,上千年來,農耕社會的文化重心始終在鄉村、在民間。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文化重心才逐漸轉到城市。
??? 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內核,起著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這些過時的舊物、古老的傳說等,是“點金的指頭”、“引鳳的梧桐”,是文化旅游產業的“酵母菌”、催化劑,不可忽視。所以,對于那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舊村落、舊地貌、文化古跡等,應認真論證,予以保護,以備將來進行文化包裝,引進文化旅游項目,開發旅游景點。
??? 當前,我市正在打造區域經濟文化高地,更應注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保護、挖掘、整理傳統文化,廣大文化工作者必須要深入鄉村。要從舊村落的變遷里,老人們的記憶中,打撈正在消失的歷史,以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份寶貴財富。□孫玉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