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怎么花錢,尤其是教那些比自己收入高的人怎么花錢,絕對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畢竟,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不同,經濟能力更是有著天壤之別,自己的合法收入該怎么去花,似乎完全是個人的私事,與他人無關。因此,我不說諸如“節約是美德”之類的大道理,我們不妨就事論事,分析一些問題,順便介紹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喜好和需求,因此每個人的“拿鐵因子”是不同的。對于一個酷愛咖啡的人來說,如果要節省下來每天的咖啡錢,就會覺得生活和人生失去了意義和樂趣,這種咖啡的滿足感甚至超過十年后可能節省出來的幾十萬元現金。而對其他人來說,每日的咖啡可能就是他的“拿鐵因子”,如果消減掉將會節省下大筆資金。所謂“必需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咖啡是你的必需品,未必是他的必需品,對于一個歌迷來說,他寧可每年花數萬元追逐自己的偶像,而平時省吃儉用甚至多年都不舍得買一件新衣服。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自己身上的“拿鐵因子”,而不是基于不同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去否認“拿鐵因子”的存在。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幾乎都存在著“拿鐵因子”,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未發現而已。比如在商場看到打折促銷就購買的物品,你可能并非真正需要,而只是覺得該物品物有所值,為一件非必需品而花費銀子其實就是“拿鐵因子”在作祟,而且你還渾然不覺。即使是你詳細記錄了賬本而不去審視賬目的合理性的話,也不會發現“拿鐵因子”,很多金錢還是會在無意中溜走。而且,一個人的“拿鐵因子”一直都在變,不同的年齡階段有完全不同的“拿鐵因子”。因此,我們有必要經常來檢查自己的消費情況,看看到底哪些是可有可無的花銷,哪些才是必需品。
與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拿鐵因子”不同,另一種非??膳碌氖虑槭?,有些家境殷實的人可能會認為沒有必要去檢查身上的“拿鐵因子”。一些“富二代”或“官二代”可能有這種想法:有車、有房、有存款,還有個有錢的老爸,每個月花光工資又何妨,錢不就是花的嗎?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要那么多錢干嗎?事實上,在這個醫療、養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問題突出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安全,一個身價百萬的人,可能經不住一場病或一次交通事故;上輩人積累的財富也難以為你的未來買單,生活本來就充滿變數和未知。所謂“富不過三代”應該也有這種因素吧。另外,在監獄中服刑的官員的子女可能更能體味個中滋味。
古語云,預則立,不預則廢,萬貫家財也有個經營守業問題,否則可能只是一時富裕,而且富而不貴,談不上人生的社會價值。現實中,因拆遷暴富而揮霍無度又返貧的人,是最極端的例子了。自己的錢該怎么花自己做主,如何消費無關他人,而只關乎自己,正是這個原因,每個人才更有必要來審視“拿鐵因子”,才更有必要擯棄那種不恰當甚至是無知的想法。
我們沒有理由無視“拿鐵因子”的存在。我就是這么認為的。
□記者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