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婆與清潔工,從世俗眼光看,地位可謂天壤之別:一個是極為富裕;一個是處在社會底層,常與貧窮結伴。只不過,這種身份間距,在余友珍這兒被抹消了。
??? 余友珍是名武漢環(huán)衛(wèi)工,據媒體曝,2013年第一天,早晨6點半,寒氣刺骨,但53歲的余友珍仍像往常一樣,到武漢徐東路清掃馬路。路人幾乎想不到,她其實是個富婆,家有17套住房,價值過千萬元。
??? 這“鳳凰屈身做麻雀”的劇情,不做都市劇的素材,實在可惜。它也超乎常人想象:見過揣著假LV裝闊綽的,見過富人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還沒見過坐擁家財萬貫卻甘做清潔工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搞角色體驗呢!
??? 余友珍的解釋,十分質樸:“我只想給孩子做個榜樣,不能天天窩在屋里坐吃山空”。言下之意,她“自尋苦吃”,只是為了言傳身教,教會孩子身在“富”中勤儉吃苦,恒念物力維艱。不管咋說,暴富之后,不忘勤勞本色,本身就正能量爆棚。
??? 但富人勤儉的佳話,并不少見,富婆做清潔工,何以就衍生出新聞價值和打動人心的力量呢?原因恐怕在于,余友珍的作為,在時下富人的財富承繼倫理和育子觀遭遇尷尬的情境下,有著不同尋常的感召力。
??? 余友珍成富婆,得益于拆遷補償。某種程度上,這帶有一定隨機性。而拆遷致富后,余友珍循守本職,這也與某些拆遷戶一夜暴富后沉淪,陷入“暴富—驟貧”的蹦極式境遇大相徑庭。
???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除了自己勤樸,還以身說法,教孩子樹立健康的財富觀。現實中,不少富人在子女教育上,只知物質喂養(yǎng),卻不懂對獨立人品的涵養(yǎng),以至于,嬌生慣養(yǎng)之下,其子女失去獨立性,更遑論吃苦能力。“富二代”被污名化,就跟他們接受的家庭教育緊密關聯(lián)。
??? 盡管不會掃地的富婆,未必不是個好家長,可富婆能屈身做苦差,本就耐力和勇氣可嘉。也衷心期許,這份良苦用心,其孩子能讀懂。
□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