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對部分“神醫”予以揭露,原來全是由廣告公司包裝,聘請演員扮演的,他們用“信誓旦旦”的表演向消費者兜售虛假藥品。據調查,多個廣告里的“名醫發毒誓”都是廣告公司找演員杜撰的。一位廣告公司人士說,打神醫的概念有故事有情節,消費者愛看。 “廣告肯定都要吹,通過這個手段,錢斂過來了”。 (3月16日《新京報》)
??? 藥品的監管責任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電視媒體發布的藥品廣告則受雙重監管,國家廣電部門也負有監督審查職責。部分電視媒體發布的“神醫”廣告,嚴重夸大產品功效、虛假宣傳,從而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這些所謂的“神醫”到底是誰在制造,又是誰在背后起著助推的作用?
??? “神醫”廣告不僅省級衛視有,縣級電視臺尤為突出。廣告收入是媒體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媒體發布廣告要有道德底線,更要嚴守相關法律法規。
??? 比如,在縣級電視臺的廣告中,醫療類的廣告占絕對優勢,而且大部分是醫藥廣告。這些廣告一般是反復播出,每次播出的時間大約在20分鐘左右。這些廣告在宣傳時,都說是經過某某權威專家鑒定、榮獲國際某某醫學會認證等等,而且多是通過當地農民現身說法,以表明療效多么神奇。盡管這些廣告看起來很荒誕,但是卻著實騙到了許多憨厚的農民。大多數縣級電視臺不播虛假廣告很難生存,而部分省級衛視,其廣告客戶資源并不缺,為何還要充當虛假藥品廣告的幕后推手呢?
??? “神醫”的背后從生產廠商到廣告公司再到媒體有著一連串利益的分配,而這種利益分配是在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利的情況進行夸大、虛假宣傳。揭露“神醫”真面目,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全面封殺“神醫”,徹底鏟除藥品廣告市場的“毒瘤”,才能還藥品廣告一個清白的市場。
??? 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權利面前,監管部門應痛下決心進行徹底整治,鏟除“神醫”生存的土壤。在利益誘惑面前,媒體應以職業道德為底線,對類似于“神醫”的虛假宣傳進行揭露曝光,而不是在幕后充當推手。
□鄧閩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