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清明節注定不那么“清明”。“公車上墳”頂風而上,視公眾輿論監督為無物;“一沓紙”、“一掛鞭”導致的“火舞煙飛”成為一道刺眼的“風景線”,隱含安全隱患;蘋果五代、香車美女、別墅豪宅等違規祭品齊上陣,引來城管查封;網絡祭祀新風尚未普及,浙江“電子花圈”又引發是環保新風還是殯葬陋習的是非爭議……
??? 清明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凝結了民族的生存經驗和價值觀念,但種種祭祀亂象已經偏離清明原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更折射了公眾對傳統節日的誤讀和無所適從。曾經因沒時間祭祀先人,如今有了法定假期,我們卻突然發現不知該如何祭祀先人,如何過好節日了。
??? 作為農時節氣與傳統節日的“雙肩挑”清明,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祭祖、掃墓、插柳、踏青、郊游等構建了清明深厚悠久的精神文化傳統。其中,掃墓祭祖習俗最被看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當我們站在親人的墳前追思緬懷,更包含我們對生命延續和德業傳承的美好愿望,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有民俗學者指出,雖然清明節節俗繁多,但貫通于其中的核心價值意蘊乃是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懷。
??? 而眼下的祭祀亂象卻背離了清明的核心價值。“公車掃墓”絕非是光耀門楣的事情,拿公車私用當作炫耀,只能讓民眾唾棄,辱沒先祖;墳前的“火舞煙飛”更多的也只是一種形式,不僅與環保理念格格不入,更會有引發安全事故的危險;而五花八門的違規祭品恰恰說明祭祀者心靈的荒蕪,精神的步伐落后于物質的進步。外在的永遠是形式,內在的才是根本,糾結于形式而漠視根本實在是舍本逐末之舉。
??? 只要我們帶上一顆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虔誠之心、沉思之心,不管是站在親人墳前還是通過網絡表達哀思,不管是把親人葬入大地青山還是把親人骨灰灑向大海河灣,只要心靈充實就已經足夠了。清明祭掃更是無形的情感培育,讓后代珍惜生命,承擔家庭及社會責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及時盡孝、恪盡職守無疑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 清明核心價值的回歸,是心靈的回歸,精神的回歸,文化的回歸,也讓節日豐富多彩起來。傳承兩千年來,祭祀活動必將融入時代嬗變、社會變遷的文化元素,讓祭祀合乎法律法規,不違公序良俗,以一種健康、文明、安全的方式表達哀思、寄托心愿、思考生命是當代人的使命。
??? 另外,祭祀先人、追問生命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走進和親近自然,強身健體,植樹造林,在自然勃勃的生命律動中重溫清明的核心文化價值。□本報評論員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