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是 “世界讀書日”,許多地方都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活動,以期推動公民積極讀書,提高國民素質。確實,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應該是一個親近書籍的社會、一個學習型的社會。
???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香縷縷,沁人心脾。節假日,市民醉心讀書,給美麗的城市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與一些人在節假期間沉迷于“筑長城”、打牌,甚至于賭博中相比,用讀書來度過假日,實在是高雅、文明、有意義得多。因為,知識上的富足可以讓人享受心靈上的滿足,讀書在某種意義上是在養心;精神食糧則可補足人們物質上的不足,讀書不僅使人們造就成功的人和,它還給逆境中的人以慰藉;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知識對話、交流、溝通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和提升自我修養的過程。
??? 問題是,當今社會上許多人不喜歡讀書,而且功利思想特別嚴重:文憑高的已 “船到碼頭車到站”,書到用時就一味地吃老本;文憑低的則認為讀書無用,“反正讀再多的書也不會長工資、提升職位”。還有許多年輕人則認為如今網絡相當普及,把上網、瀏覽新聞等獵奇般的瀏覽或淺閱讀與靜心讀書等同起來。還有不少人更是把讀書與工作對立起來,總以工作忙為由來搪塞,不肯讀書。君不見,如今許多行業為了督促員工讀書,要求人人寫讀書筆記,結果很多人為完成任務,竟然照本宣科地隨便抄錄一些文章應付了事——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且把本應自覺讀書的好習慣異化成極端功利的工作任務……如此等等,讓人感到讀書離世人愈來愈遠。據調查,2011年全國居民的平均閱讀量僅為4.35本,而農村更令人堪憂:一年到頭“很少或從不買書的農村父母累計高達八成以上”。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堪憂的社會現象!
??? 如今是市場經濟社會,知識更新快,一日不學習就會落伍。這就更加要求人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在學習中充實,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愿我們人人都把節假日充分利用起來,讓它成為“讀書日”。□林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