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有機會逛逛日本的超市,就會發現,那里售賣的水果蔬菜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產品的名稱、產地、商戶號、采摘時間、土壤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 ——5月21日中國廣播網
??? 日本水果蔬菜有了屬于自己的 “身份證”是在3·11大地震之后,是防止核輻射污染水果蔬菜的一項措施。以東京為首的16個縣的農業協會給出了安全對策,日語稱為“看得見臉的食品”。
??? 就是說,生產者要在蔬菜上掛上自己的名字或家里的照片,實現“農產品實名制”。關鍵的是,實名制之前,要對產品流通、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檢查,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 水果“身份證”的實質就是源頭監管。某種意義上,源頭性監管比事后的法律嚴懲更重要,更具長久之效。盡管我國已借鑒這一食品標識溯源制度,但一時還無法覆蓋人們的日常餐飲。
??? 我國已從刑法層面細化嚴懲食品安全犯罪,但要切實減少和防范食品安全風險,還需從監管的源頭收緊。日本的水果 “身份證”,讓消費者一眼就看清生產者的“臉”,既體現了消費領域的信息對稱,又便于監管者 “對號入座”,上溯問題食品的源頭,追究相應責任,以提升監督檢查的效率,值得我國借鑒。
□梁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