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端午假期到來,延安城管臨時工跳踩商戶頭部事件逐漸告一段落之際,一篇名為 “致廣大關心‘延安5?31事件’網友的一封信”的網帖,再度引發激烈爭議。作者以被踩頭者劉國峰的口吻,稱 “我也有一定責任”,希望 “不要因為這樣一個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讓網友讀罷摸不著頭腦。
——6月12日 《燕趙都市報》
幾天前網絡上被猛踩頭部的弱勢商戶,在踩頭者 “對不起”的迅猛攻勢下,忽然大度地高呼 “沒關系”——這從情感上讓很多剛為之喊冤叫屈的民眾難以接受。
這封信弄得曾經義憤填膺的網友很糾結,就像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點評的: “信的內容歸納起來大約是三點: 1、城管打我是有一定道理的; 2、城管局的善后我是滿意的; 3、延安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更有網友直言這封信就仨字,“太刻意!”
更多人認為這封信背后另有“隱情”:譬如生意還要做,日子還要過,思前想后,不 “表示表示”,容易在抽象的正義下成了生活的“烈士”。只是,這封信就像PS技術不高的懸浮照,反而成為探尋真相的一種路徑。譬如我們會問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為何作惡者沒公開懺悔、反而是被害者先公開自責?
城管與商戶之間如何相處,并不取決于一封信的技術,而是取決于城市治理與權益平衡的藝術。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