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跳樓自殺了”,給父親發(fā)完這條短信,19歲的洋洋從自家15樓上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據(jù)悉,今年的高考是洋洋第三次參加,前兩次都因為分數(shù)的原因與心目中的大學失之交臂。這次,他沒等到高考成績公布,就做出了極端決定。
(6月14日東北新聞網(wǎng))
高考已經(jīng)結束,眼下考生和家長都在耐心等待高考成績“出爐”。可以說,對于很多人而言,等成績的滋味并不比上考場時好受些——與其說是期待,不如說是煎熬。出于種種現(xiàn)實、功利的打算,很多家長或考生對考試期望值過高,精神上難免“壓力山大”。
應該說,家長和考生的心情其實是一致的:盼望考出一個好成績,盼望能上一所好大學。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也要理智地看到,人生有時“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事如意、一帆風順,只大量存在于祝福語中,現(xiàn)實中的事誰也難以保證“百分百”圓滿。因臨考情緒、身體狀況、臨場發(fā)揮、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考生難免會在考試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失誤,由此導致成績不夠理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雖說近年高考錄取率不斷提升,但其實能上名牌大學的考生畢竟還在少數(shù),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注定要上一般高?;蚴锹浒?。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考生,對此都應保持一份平常心,理性看待考試結果。否則,過高地期待、盲目地施壓,會使得孩子本已十分脆弱的心弦繃斷,造成不應有的悲劇。
高分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避免發(fā)生像考生洋洋這樣的悲劇,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無論是家長,還是考生,都應引以為戒,切勿重蹈覆轍。雖說一段時間以來,國家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狀元”,然而受習慣的影響,民間“一考定終身”的錯誤認識仍頗有市場,人們將太多的贊譽、期許、光環(huán)給了高分生,這無形中給高考失利學子造成很大壓力。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以分數(shù)論高低,都是思想上的一大誤區(qū)、人生中的一種淺見。君不見,愛迪生、高爾基、莫言等許多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同樣不也成名成家了嗎?對于年輕人而言,年輕就是最大的財富,成功有早有晚,人生之路尚很漫長,一時成敗不足以論英雄。從一生的發(fā)展看來,高考失利這點事,其實真算不了什么。
“世事我已拼搏,成敗不必在我”“盡人事而聽天命”“達生委命,順其自然”“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類箴言,未始不是一劑良藥,使我們在當下過于現(xiàn)實和功利的世俗面前,多一份達觀、清醒,多一份自信、從容,從而真正放下各種心理包袱,活出一份豁達、瀟灑、自在、輕松。
□本報評論員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