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記者從市老齡辦獲悉,我市將向9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每人每年300元的高齡津貼。(7月1日德州新聞網)
300塊錢不多,但考慮到我市并不富裕的財政狀況,誠屬難能可貴。而對于廣大鄉村老人來講, 300塊錢還是能起到一定改善生活的作用的。更主要的,是這份心意價值千金。 “瓜子雖小是仁心” “鵝毛雖輕情意重”,老百姓是最易知足、最通情達理、最懂得感恩的群體,哪怕一件小小的惠政,他們也會講在口上、記在心里,念念不忘。當前,一個村莊中, 90歲以上的老人并不多。可這一份溫暖,感染的何止是老人全家,甚至左鄰右舍、莊里莊鄉,也會為之動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認為, “百善孝為先”,敬老可以使得民風淳厚,有助于社會和諧。孟子曾說過: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把老人生活狀態的改善,視為其 “理想國”的標志。西漢頒布 《王杖詔書令》,規定對70歲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一種頂端雕有斑鳩形象的手杖——“王杖”,持有 “王杖”的老人,享有各種社會優待,侮辱或毆打老人的官民,要被定為大逆不道之罪處斬。明太祖朱元璋頒布 《養老令》,對于80歲以上、貧窮無產業的老人,每月發給米5斗、肉5斤、酒3斗; 90歲以上的,每月加發帛一匹、絮一斤。凡士紳滿80歲者,賜爵 “里士”, 90歲以上者,免除一切徭役,享受 “與縣官均禮”的政治待遇。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均舉辦過 “千叟宴”,以示敬老。這些惠政,對于改善社會民風,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促進社會諧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人尚且如此,在經濟社會、政治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我們就更有責任、有義務,讓老年人過上比古人好得多的生活,享受到比古人高得多的待遇。特別是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改善民生。要看到,關愛老人其實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我市為90歲以上老人發高齡津貼,只是一個小小開端。相信隨著今后全市經濟的跨越發展和財政的大幅改善,全市廣大老人,從物質到精神,會得到更好的關愛和照料。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凝神聚力、埋頭苦干,盡快把經濟搞上去,唯有如此,才能讓老人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才能促進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本報評論員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