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7月 7日 《武漢晚報》 報道,有網友發帖說,7月3日晚9點,她和同事到武漢漢口一家夜市攤買夜宵,見店鋪門前油跡斑斑的地上坐著一個小孩正在哭鬧,孩子身上還被拴了一條繩子。“這父母怎么這么狠心?”她很心疼。而面對網友指責“狠心”,爺爺很委屈:“誰家父母不疼孩子,全家人這么辛苦都是為他啊!”
這是城市底層民眾最真實的生活,為了擺攤養家糊口,又不能讓孩子走丟,只能如此“不雅”地打拼在繁雜的社會中。至于網友的“心疼”,雖然其心可憫,卻也無謂而矯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譴責父母“心狠”,就像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有網友賦詩解釋,“莫言父母是狠心,城市生存淚滿襟。酷暑嚴寒無間歇,腥風血雨苦呻吟。窮人幼子地爬 滾 , 富 戶 孩 兒 敬 嘉賓。天堂地府差別大,世界同一兩重音。”這話或有文學化的夸張,卻也是生活的本真。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帶個孩子在城市打拼,為何如此艱辛——城市為外來打工者能提供免費或低價的全日制入托服務嗎?廉租等保障房能安置得下帶小孩的爺爺奶奶嗎?中國還在城鎮化的路上飛奔,這些問題,也許未必能得到及時的回應。
人生本就參差多態,有人的孩子在享受高貴的早教班,有人的孩子在泥地上拴著繩子哭鬧……自古以來,也沒有一個絕對均等的社會。真正要緊的,不在于這個被繩子拴著的孩子今天在不在泥地上哭泣,關鍵在于,他的父母能不能通過一家人的“辛苦”,解決孩子基本的“跳板”問題?孩子能不能在此后的人生中,獲得公平博弈的權利?
父母無法改變的命運,只要孩子有逆襲的可能,那么,今天的“拴孩子擺攤”,看起來固然有些悲催,但還不至于悲慘或絕望。起跑線不一樣不要緊,只要社會規則能校準這種家庭條件的失衡——就算“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也是一種不能或缺的公平正義。
真正要心疼的,是“擺攤一代”凝滯的命運,以及這種人生對孩子上升通道的阻塞影響。看得見的辛酸,總能得到可以憫恤的補償,而那些看不見的規則失范,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