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現在,有的地方用干部,涉及具體人時,往往只看資歷、看輪到誰了,論資排輩、平衡照顧,而不是看誰更優秀、更合適,用非所長……”
??? 事業成敗,關鍵在用人。用人是一個單位、部門的風向標,從中可見出該單位、部門的干部作風。用一個賢才,則群賢畢至;用一個庸才,則人才失落;用一個佞才,則群小競進……對事業而言,就會有天壤之別。可見,用人導向十分重要。導向正確,就會人才濟濟、事業繁榮;導向錯誤,就會失人心、喪士氣,給事業造成重大損失。
??? 毋庸置疑,近年來,有的單位和部門,正確的用人導向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如:一些德才平平、投機取巧的人屢屢得到提拔重用,踏實干事、不跑不要不送的干部沒有進步機會;有關系、有后臺、有背景的人往往被“高看一眼、厚愛一層”,沒背景、沒資歷、有能力的人才被冷落一邊;領導面前跑得勤、走得近、善拉關系和打小報告的人吃香,淡泊自守、有氣節、有骨氣、有志氣的人不被看好……如此種種,致使賢才備受壓抑,也令群眾不滿、事業受損。諸如此類不良傾向,必須盡快糾正。
??? 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干部、看人才。對于那些有能力、有本事、堅持原則、坦蕩正派、個性鮮明的干部,組織上要為其說公道話,領導心中要有數。對于那些遭受嫉妒、存在爭議的干部,要認真鑒別,不能偏聽偏信,一棍子打死。如春秋時期,孔子和魯國權臣陽虎,一個是圣人,一個是詭才,因二者長相相似,孔子幾乎被人當成陽虎誤殺。此外,“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別人才,還需要足夠的觀察時間和反復考驗,不能只憑一時、表面的印象。要知道,在有些方面,人才的表現其實往往不如普通人,“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但人才畢竟是人才,人才是寶中寶,是攻堅利器,關鍵時候,沒有人才就打不開局面、干不好事業。對此,領導干部必須頭腦清醒。
??? 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就必須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排除各種私心雜念。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干部的品行、能力如何,群眾往往最有發言權。因此,領導干部用人之前,要高度重視群眾意見,不能憑借個人好惡來評判干部、選用人才。另一方面,在選人用人上,領導干部必須出于公心,排除個人私心雜念和各種偏見,真正做到大公無私。當前,在一些單位、部門,一個干部好不好,群眾和領導心里都明白,但到具體用人時,卻“老母雞變鴨”,所用的人與事業需要、群眾期盼大相徑庭,令人心灰意冷。 “其中作祟的,恰恰是領導干部的私心和偏見,是各種‘關系網’、‘潛規則’背后起了作用。 ”平時感到誰對自己走得近、跑得勤,就覺得是“自己人”,就“關鍵時候拉一把”;誰有個性、有棱角,和自己走得不熱火,就被當成“非我族類”,打入另冊;更有甚者出于嫉賢妒能,對人才存在偏見,以至于“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此等等,人才焉有出頭之日!
??? “公生明,廉生威”。在選人用人上,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要堅決摒棄利己主義、小團體主義思想,摒棄個人的各種小利益、小盤算,凡事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如此,才能令群眾信服,才能樹立起自己的崇高威望。否則,就會遭受各種非議,喪失威信,并且影響事業發展大局,得不償失。□本報評論員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