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fā)改委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業(yè)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約6.7億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惠氏、貝因美、明治等3家企業(yè)因配合調查、提供重要證據,并積極主動整改被免除處罰。
???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洋奶粉價格壟斷是因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唾棄;現在的事實卻證明,洋奶粉也不一定就有質量保證,以至于雅培明知有問題卻要求恒天然保密。此刻,消費者更迷茫了:如果連洋奶粉都不再可信,該給寶寶喝什么?
??? 奶企通過合同約定、價格管控等方式實施價格壟斷違法行為,當然應該重罰;可站在消費者立場,最關心的還是:6.7億元罰單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這6.7億元罰款會不會羊毛出在羊身上?
??? 無論是間接漲價還是降低品質,奶企手里“挽回損失”的牌有很多;特別是在如此畸形的奶粉市場上,消費者幾乎喪失了理性選擇的機會,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至于哪個害比較輕,不同消費者自有不同的判斷。
??? 在發(fā)改委啟動反壟斷調查之后,各奶企紛紛宣布降價,這應該算是反壟斷調查帶給消費者最大的好處。事實上,惠氏、貝因美等企業(yè)之所以同樣存在價格壟斷行為卻被免于處罰,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很給發(fā)改委“面子”,剛被調查就應聲宣布降價。現在公眾擔憂的是,這個因為反壟斷調查而掀起的奶粉降價潮,究竟能夠管多久?這個恐怕就很不樂觀了。
??? 就拿免罰的惠氏來說,日前已經推出了“新配方產品”,價格與反壟斷調查前的舊配方產品價格一致,惠氏此前降價承諾中的“文字游戲”因此曝光在消費者眼前。新配方新包裝是奶企漲價的慣用噱頭。如果遭遇反壟斷調查后,只需配合調查并暫時宣布降價就能換來免罰,學會“這一招”之后,誰還會將反壟斷調查真正當回事?反正風頭過后,很快就能通過推出新配方新包裝漲回來。
??? 發(fā)改委開出6.7億元罰單,可價格還是那個價格,質量還是那個質量,消費者唯一看得見的差別是:奶粉又換包裝了。這無疑很掃興,但在國產奶粉真正成長起來讓我們的市場回歸充分競爭之前,得力的價格監(jiān)管和質量監(jiān)管無疑仍是公眾最大的期待。發(fā)改委的反壟斷調查不應該是一次性行動,而要有常態(tài)化監(jiān)管,不能任由企業(yè)耍新配方新包裝的小聰明。質監(jiān)部門更該肩負起職責,不讓問題奶粉流入孩子們的奶瓶。
□ 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