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19日新華社報道,8月18日,知名學者易中天出現在廣州南國書香節的講座現場,熱情的觀眾擠滿了會議廳,由于座位有限,很多觀眾不得不站著聽。然而,最前幾排給領導留的座位卻稀稀拉拉沒坐幾個人。“請站在后面的觀眾往前移,不要怕坐官員的位置,他們來遲了,就應該站著聽。”易中天開口打破了僵局。
素來以“敢說”聞名的易中天這次又給同行樹立了榜樣,這種敢說真話、不怕得罪權貴的精神讓人敬仰。不過,易中天對空置座位的調侃與抨擊,固然讓人感覺暢快淋漓,但若想讓領導們“來晚了站著聽”成為共識或常態,絕非易事。
這次易中天的演講主題是“探尋歷史真相之旅——中華根”,主要談中國文化傳承,而“給領導留位”現象所折射出的“官尊民卑”的思維,正是傳統文化中屬于糟粕的部分,現在叫作“官僚主義”,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官氣熏天,不可向邇”、“頤指氣使,不以平等待人”,擺出一副官老爺的臭架子。
官員擺架子絕非一時一地的現象。不管任何公眾文化活動,只要有領導出席,必然當仁不讓地坐在最尊貴的位置,好事“領導優先”、壞事“領導先走”也幾乎成為各地不成文的規定。這邊普通座位人滿為患,那邊領導“專座”稀稀拉拉,顯得極不協調,但很少有學者能像易中天這樣公開表達反感。
讓來晚的官員和領導站著聽,活動組織者都不答應,為領導服務的秘書們更沒這個膽量。易中天主張官員“來晚了站著聽”,豈不是讓秘書們為難?領導一生氣,后果很嚴重。面子難看的事小,權威受損的事大,說到底,還是官場流行的特權思維在作祟。“老爺式的官僚主義”不僅吸收了傳統文化的糟粕,更有賴以滋生的深厚的現實土壤。
其實,為官者應有“來晚了站著聽”的胸襟,這樣做不僅不掉價、不丟份,反而是豁達、自信的體現。一個心里裝著百姓的官員,一個全心服務群眾的公仆,不管是坐著聽還是站著聽,都散發一種無形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如果官員自認為高人一等,可以不遵守公共秩序,那么即使坐在最尊貴的座位也無法增添自身威嚴,反而讓人不齒。官員拿自己當群眾,群眾才會把官員當領導,民心向背使然。
眼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穩步推進,并深入人心,官員尤其是領導干部不僅僅是活動組織者、推進者、監督者,更是活動參與者,要有“把自己擺進去”的思想認識,進而“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少擺些官架子,多做些實事,傳遞官場正能量。那么,不妨就從“來晚了站著聽”開始。
□本報評論員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