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近日出臺相關意見,要求擴增城鎮教育資源。同時,針對農村中小學布局中存在的問題,我省將重新布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小學生走讀半徑原則上不得超過2公里,農村原則上每個鄉鎮要有一所初中。 (8月26日《德州新聞網》)
??? 我省出臺的這項政策,切合城鄉教育實際,符合廣大群眾愿望,可謂一項惠政、善政,各級應當細心體會、認真研究,努力貫徹落實,以此進一步提升民生幸福指數。
??? 曾有一段時間,不少地方刮起“中小學教育進城”風。當時,為優化教育資源,許多村、鄉鎮中小學甚至是幼兒園紛紛撤辦,整合后全部集中建在縣城。如此一來,學校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確有顯著提升,廣大中小學生也由此得到了較高質量的教育。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可否認:由于中小學校過于集中、集約化,導致出現了諸多不便和問題。如:由于中小學生人數過于集中,導致學校規模和班額過大,老師往往管不過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資源集中在縣城,孩子們只能遠途就學,對家長而言,接送孩子成了一大難題。所有這些,無形中給廣大農村家長增添了很大麻煩,也不利于孩子們的安全。前段時間,媒體上報道的造成孩子傷亡的黑校車事件,其根源恰肇始于此。更值得注意的是,為減少頻繁接送孩子的麻煩,許多一至三年級小學生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不得不選擇在縣城住校,每隔一周甚至半個月才能回一次家。這些正應在父母懷中享受愛撫的幼童,不得不過早地過上了孤獨的“集中營”式的學校生活,對兒童的心理和成長很不利,導致孩子心靈不健康,性格變得膽怯、孤僻、憂郁。如此一來,大違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初衷。
??? 可見,凡事過猶不及。教育資源過于分散,當然不利于有效管理;但布局如過于集中,也會出問題。當前我省由教育廳、發改委等6部門聯合出臺的這項《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工作的意見》,可謂補偏救弊之善舉。該《意見》,著眼于當前的城鎮化建設,提到了要“擴增城鎮教育資源”“每1萬—1.5萬人設立一所完全小學,每3萬—5萬人設立一所初級中學”;還提出,要重新布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農村小學1至3年級學生就近走讀上學,不宜安排寄宿;小學走讀半徑不得超2公里;鼓勵發展農村交通,滿足學生乘車需求。如此等等,無一不切合當前實際,切合群眾的殷切期盼。住房、教育、醫療,一直是關系民生幸福的大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應站在服務民生的高度,對省里出臺的該項意見高度重視。要在悉心做好調研和聽證的基礎上,拿出具體方案和措施,真正在優化教育資源布局上邁出大步伐、取得大成效,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
???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