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關斬六將,重慶22歲大四女生小華脫穎而出。沒想到因一杯白酒,遺憾地與一家知名通信企業銷售經理一職失之交臂。
——10月30日 《重慶晨報》
僅因為 “拒喝白酒”,女生小華便錯失了一份工作。這樣一個結果,實在荒誕。但倘若對來龍去脈稍加梳理,或許會有不少人表示理解: “喝酒交際”本就是職場必備,更遑論還從事銷售行業……此類發聲看似有理有據,卻透出堅硬的冰冷。它以默認 “存在即合理”為基礎,主張后來人要順應而非挑戰畸形的規則,灌輸著一股毫不掩飾的圓滑世故,令人失望。
于中國這樣一個酒桌社會而言,酒確實扮演著一個曖昧且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白酒又成為所謂 “飯簽”的必過一關,非得一飲而盡才可謀得一職。小華因 “不喝酒”遭淘汰,必然意味著,有更多年輕人因為能喝會喝,而獲得 “通行證”,正式開始了推杯換盞的職業生涯。
以酒選才的做法,所奉行的還是 “適者生存”的蠻荒邏輯,其所要實現的效果,首先是精神層面,讓 “新職員”變得更為服從、更順應既存的現實;而后才是技能層面,希望 “新員工”憑借好酒量為公司牟取利益——越是文明指數低下的商業環境,越是盛行 “在酒桌上搞定一切”。
表面來看,小華因為一杯酒丟掉了一個工作,事實是她因為未曾展現出足夠的順應與服從,顯得格格不入導致最終出局。處于絕對強勢地位的雇主一方,在招聘過程中長期如魚得水,已經變得越發偏執和頑固,如何才能扭轉這種傾向,成了我們必須要思考的課題。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