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各級各部門正在深入開展“庸懶散”專項治理活動,多起門難進、臉難看、辦事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媒體上給予曝光,當事人也得到了應有的處理。廣大老百姓不禁為此而大聲叫好,拍手稱快。“庸懶散”說到底也是“四風”問題的一種具體表現,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在作怪。一是沒有真正把群眾放在“心坎”上。每天來辦事的人很多,日子久了,就有了官架子,群眾來辦事就好像是求他辦事一樣,習慣于對辦事群眾支來喝去。一個崗位呆久了,自認為閉著眼也能把工作干過去,便沒有了好態度。就像人們常說的,人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二是沒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做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的意識逐漸淡化了,不是舍身處地為群眾提供便利,讓群眾多動嘴,自己多跑腿,而是把手中的小權力當作了賣人情、托關系的工具。
??? 所以“庸懶散”要治,要給“庸懶散”來一劑猛藥,從“根子”上糾一糾個別同志在為人民服務這條航線走偏的方向,治一治這種衙門式的作風,扭一扭讓群眾寒心的官僚作風,真正讓“給群眾找麻煩,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共識。特別是我們的一些窗口單位,每個工作人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整個單位,甚至是代表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句暖心的話,都會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感到欣慰,按程序、按規定能辦的事兒就痛痛快快,暫時不能辦的,為什么不能辦,原原本本地給群眾解釋清楚,讓群眾心里明明白白,給予理解和支持。一句話能使矛盾升級,一句話也能使隔閡化解。相信“猛藥”也是一劑良藥,只要“方子”對癥,不怕頑疾不除。
□平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