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帶您的孩子激情英語、朗誦國文,下午做化學實驗、看益智電影……”寒假開始,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紛紛拉開 “寒托班”旗幟,爭搶寒假托管 “蛋糕”。
——1月14日 《貴陽晚報》
“寒托班”顧名思義是寒假托管孩子的地方,之所以有市場,一方面是抓住家長無暇照管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家長 “不輸在起跑線上”理論的延伸,總之就是 “補課”的變體沿襲。
國家之所以設定寒假制,主要是為了調整孩子們的身心,不至于一年到頭都被埋沒在課本里。勞逸結合,課內外結合,理論實踐結合,讓孩子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放寒假后進入 “寒托班”等于還是從學校走向 “學校”,有違放寒假的初衷。
而且,名目繁多的 “寒托班”的資質也是個問題。假如誤入了劣質“寒托班”,不但不能增長知識反而會對學校教育效果起到負向引導影響。實質上,一個寒假短短20來天,除去過年的那幾天就所剩無幾。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孩子長 “素質”幾乎是揠苗助長,不符合教育規律。
“我的時間我做主”,是否上 “寒托班”不妨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當然家長也要提供理性指導。寒假期間,應該讓孩子從學校學習生活里調整出來,以一種休閑自由活潑的方式去學習和娛樂。要引導孩子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多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多些 “接地氣”式學習,少些 “圈養”式培訓,才能真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徐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