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儉,即儉樸、節儉、儉省之意,既是一種品格、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事理念。自古以來,人們對“儉”均給予高度肯定和推崇。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古訓,流傳至今,日久彌新。儉可生廉,欲求少自然貪念就少;儉可提志,知物艱進而悲憫天下;儉可致和,不奢華更易親民愛眾。從這個意義上說,“儉”就是養德之要。做“孝信儉”三好德州人,我們應牢記“儉”字,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 回看歷史,與“儉”唱反調、心懷奢欲的人,大多沒有好下場。喜好“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富可敵國、貪得無厭的和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劉青山、張子善,以及當代落馬的眾貪官,都是很典型的例子。道理很簡單,奢華慣了,支出自然就大,一旦無以為繼,邪念也就生了;攀比多了,要求自然就多,一旦財力不能支撐,歪道也就想了。
??? 在物質匱乏年代,人們提倡的“儉”,就是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時代在變,我們也要辯證地看節儉,賦予節儉更多內涵。在物質充足時代崇尚節儉,不是強求大家節衣縮食,而是反對無度揮霍,漫天鋪張。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們一直鼓勵合理、適度的消費??捎行┤嗽谙M過程中,愛好面子、講究排場,致使一些領域鋪張浪費、豪華奢靡現象滋長,餐桌上的鋪張、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浪費損失的不僅是物質成果,更重要的是帶壞了社會風氣、損毀了人的道德情操。民間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為什么?就是因為祖上富裕后,兒孫們放棄節儉美德,從而導致家庭敗落。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也是一種更高層面上的 “儉”。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煤炭、石油、水等自然資源逐年成緊張趨勢。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的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為人們節約能源提供了實踐渠道,完全符合儉的精神。兩區同建的大力推行,又為節約土地資源做出了有益探索。可以說,“儉”一直貫穿在德州人的生產生活之中。
??? 培養節儉風氣,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引導。自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后,社會各領域浪費現象大大減少。培養節儉風氣,還需要良好的教育和有效的載體。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3月5日的《人民日報》上刊文指出,要“開展全民性的節糧、節水、節電、節約錢物等活動,特別要突出節糧節水的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各級各類學校、各個單位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努力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濃厚社會氛圍。 ”
??? 不管什么時候,節儉的優良傳統不能丟。我們都要銘記“粒粒皆辛苦”的古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把節儉作風體現在每一個具體行動上,努力做一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公民。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