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焦裕祿紀念館,參觀者能夠看到他在蘭考工作470天的時間里,僅有自己的四張照片,而且其中三幅是當時的新聞干事劉俊生偷拍的,只有那張他扶著泡桐樹的照片,是他自愿拍攝的。
??? 焦裕祿書記一上任就給宣傳部門立下鐵規矩:“把鏡頭對準群眾,不要給我照’!”他在蘭考工作一年多時間里,給群眾照了3000多張照片,而給他只照了4張,以致于焦書記逝世后開追悼會要懸掛遺像時,竟找不到一張正正規規的照片,只好懸掛他二十幾歲時拍攝的老照片。
??? 焦書記為啥不愛上鏡頭?因為他知道老百姓要看的是他干得怎么樣,而不是長得什么樣。現在我們個別黨員領導干部宣傳個人政績的 “鏡頭感”強了,無論開會部署工作、下基層調研,還是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接待上訪群眾,動輒要求帶上媒體記者,“長槍短炮”地拍照錄像,生怕上級領導不知道、群眾看不見,干點事就要電視上有影、廣播里有聲、報紙上有字,甚至要強調上報紙重要版面、廣播電視的黃金時段,追求轟動效應,留下光輝形象。其實,他們心里不是想著老百姓,而是琢磨著只有“上鏡頭”,才能讓上頭知道“我真的很忙,真的在走群眾路線,因為有鏡頭為證。 ”
???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焦裕祿書記的4張照片,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黨員干部愛民情懷的濃與淡、公仆意識的強與弱。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焦裕祿書記留給我們沒有多少“鏡頭”,而他的音容笑貌卻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腦海里,他的形象和精神更深深烙印在老百姓心頭上。今天,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黨員領導干部是心下沉讓老百姓記在心頭,還是“上鏡頭”給自己爭臉面?回答起來其實并不難。
□陳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