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鄙勘葋喺f “失去了誠信,就等同于敵人毀滅了自己。”古今中外,志士仁人,之所以對于誠信的看法是如此一致,是因為誠信是立人之本,是齊家之規,是交友之基,是為政之道,是經商之魂。
??? “誠”,即誠實誠懇,指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指 “內誠于心”; “信”,即信用信任,是 “內誠”的外化,指 “外信于人”。“誠”與 “信”組合一處,內外兼備,形神俱在,內涵豐富。其主旨是:誠實無欺,講求信用。
??? 誠信乃立人之本。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即:人若無信,則無立足之地,則事事無成。
??? 誠信乃齊家之規。唐代重臣魏征說: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是說: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 誠信乃交友之基。只有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 “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孔子說: “信則人任焉” 。老子說:“輕諾必寡信”。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表n非子則認為: “巧詐不如拙誠”。古代賢人所以重視誠信,視其為崇高美德加以頌揚,原因無非是:誠實和信用是人與人發生關系時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
??? 誠信乃為政之道?!蹲髠鳌吩疲?“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為政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 “足兵”、 “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 “民信”。因為孔子認為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難以為繼。因此,統治者必須 “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BR>??? 誠信乃經商之魂。在現代社會,任何經濟交往都離不開契約。西方社會契約論者,無不把誠信視為人承諾、履約的道德法則。由 “人之守約本性”,而導致人與人 “訂立契約”,從而產生民法,進而 “有約必踐”、 “有罪必罰”。因此,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 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人若不講誠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彼此無信任感,后患無窮。正如 《呂氏春秋·貴信》篇所說,如果君臣不講信用,則百姓誹謗朝廷、國家不得安寧;做官不講信用,則少不怕長,貴賤相輕;賞罰無信,則人民輕易犯法,難以施令;交友不講信用,則互相怨恨,不能相親;百工無信,則手工產品質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梢娛艑ι鐣奈:纹渲螅?BR>??? (作者為中共德州市委黨校教授)□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