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有這樣一個情節:公社主任怕有人向總理說出實情給他老人家 “添堵”,就把平時的幾個“刺頭”關起來。這一發生在上世紀 60年代的情節卻和現實中個別現象有驚人相似之處。現實生活中,大凡上級領導下基層調研,鄉鎮推進某項工作或一個村表決重大事項,都要找若干群眾代表參與其中,以示民主和公允,這倒也無可非議,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群眾代表是如何產生的,是真正從群眾中推選出來的,還是鄉村干部內定的?據筆者留意觀察,往往是后者居多。
??? 存在這種現象,說到底還是干部作風的問題。正因為基層工作做得不扎實,怕上級領導看出“貓膩”。推進的工作,或是上級硬性指派的任務,或是群眾并不買賬,怕工作推不動,才有意拉一些“順民”來做點綴,關鍵時刻只要使一個眼色或咳嗽一聲,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就化險為夷、萬事大吉了。也因為有些村干部想要表決的事項,并不真正有益于多數村民,或者摻雜了自己的一些私利,而怕群眾阻擋,就找其他村干部或自己的親門近支當 “演員”蒙混過關,從而達到欺上瞞下、滿足一己私利的目的。
??? 當下正在開展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就提倡開門搞活動,干部作風改得怎么樣,問題解決得徹不徹底,活動搞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應該通過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改掉群眾代表不能真正代表群眾的弊病。同時,注重挑選那些真正能代表群眾的群眾,對活動開展情況作出全面客觀、令人信服的評判,避免魚龍混雜,使活動跑偏變味,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姜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