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起,福建晉江率先實行“無房也可落戶”,且不再綁定計生政策——在企業的,落在企業集體戶里;不在企業的,可落在街道或社區所在的公共地址。
——6月3日《人民日報》
盡管晉江推出的無房也可落戶政策,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由落戶,但與“買房才可落戶”以及“買房也落不了戶”相比,顯然是較大的跨越。
盡管戶籍與福利本不該有多大關聯,但在現實中戶口的背后綁定了不少福利和權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的一份課題報告稱,目前與戶籍掛鉤的個人權利有20多項,涉及政治、就業、教育、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各個方面。
因為一紙戶籍,不少農民工的子女失去在城市就讀的機會,或者讀了高中卻不得不回老家高考;又是因為戶籍,許多農民工在城市里享受不到醫保,生了病耗資不小卻難以在當地報銷。晉江推出無房可落戶,讓農民工感受到了政策的便利,也感受到了溫暖。
現實中,有些大城市不可能像晉江一樣實行無房可落戶政策,但許多類似的中小城市卻可以仿效。不可否認,目前有些地方擔心一旦允許無房也可落戶,一些城市必然涌進大量外來人口,由此可能導致公共服務的不足。但換個角度看問題,涌進的人口也是財富的創造者,如果把他們當做只占用資源而不是帶來創造成果的群體,顯然不客觀。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基于此,部分城市中,無房也可落戶,這種善政推廣開來,很有意義。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