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論:可不可以增設個“七夕假”?
七夕,最核心的話題當然是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傳說,最初發端于古人對天文星象的想象。而《詩經·小雅·大東》中“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是該傳說見諸典籍的最早文字記錄,這也成為了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
此后經歷代文人加工,這一段本屬天上的傳說愈加豐滿生動。在明代青陽腔《織錦記》中,西漢大儒董仲舒甚至成為了董永的兒子。而到了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中,古人對于星象的臆想已經和一個名叫董永的民間農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間的愛情悲劇,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
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乞巧節,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如此看來,乞巧節確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在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下,西方的傳統節日圣瓦倫丁節以“情人節”的名稱與玫瑰花、巧克力、燭光晚宴等文化符號進入中國社會,并為一些人所跟從。這使得國內一些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具備較強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的人,開始在本土文化中尋找可以與之相抗衡的“中國情人節”,而七夕節便逐漸受到認可而成為“中國情人節”。
其實,七夕節自其產生之時,就沒有停止過自身演進與轉變。從古人對夜空星象的臆想到人間的愛情悲劇,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一直在變動中。
當下,不論是七夕節在文化意義上的轉變,還是人們對“七夕”的熱烈討論,無疑都顯現出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不同理解。而七夕節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依舊在不斷地與時俱進、融入更新的文化內涵。
有意思的是,七夕前夕,有不少網友建言: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觀,更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何讓傳統節日能夠吸引年輕人,如何讓90后、00后們靜下心來,和傳統來一次原汁原味的親密接觸,感受之、喜歡之、傳播之……比如,可不可以把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傳統節日等而同之好好弘揚一番,并具體到增設假日,以此重建我們的文化傳統呢? (阿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