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曾提到:“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 總書記的話盡管不多,但聽來心情頗感沉重。中國文化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后,不僅博大精深、璀璨輝煌,并在某些領域獨樹一幟,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倫理觀念,“蠲濁而流清,廢貪而立廉”的深邃內涵,“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壯氣魄,等等,諸多經典語句都是智慧的結晶,教育激勵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拼搏奮進。然而,現實中,從幼兒園開始,社會上所辦的各種特長班可謂花樣百出,音樂、舞蹈、速算、跆拳道等科目比比皆是,但鮮有專門針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培訓的。與此對照,外語培訓機構卻數不勝數。究其原因,無非是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教育教學體制問題。
??? 古語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借鑒國外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理論為我所用,并非不可取,但不能以偏概全,一味地把別人的東西看成是好東西。在基礎沒有打牢、母語沒有學透的情況下,這山望著那山高,卻去研究他國學說理論,最終會得不償失。事實上,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很不可取,畢竟“外國的月亮并不比中國圓”。 “去中國化”問題,實屬是個人的悲哀。好的文章能啟迪人的靈性,好的引導能讓更多的人去踐行正確的道德規范。當“四書五經”等傳統篇目在人們視野中越來越少的時候,當那些千古傳誦的育人名句逐漸從課本中消失的時候,那種對古代經典詩句和散文所抒發的情懷、表達的意境、美好的理想愿望的理解也就無從體會,無從談起了。
??? “去中國化”問題,最終還是愛國心問題。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無不是在接受傳統教育后精神實現再升華,這種文化體現到他們身上,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貞熱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果從小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沒有對過往仁人志士的向往與追求,沒有對古典文化的感想與頓悟,心中也就沒有了根基,沒有了導向,沒有了遠大的理想與信念。
□于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