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深秋不太冷,而沈陽市卻一反常態提前一周供暖,這多少有些讓人詫異。
今年沈陽市從10月22日起啟動冬季供暖,比往年的11月1日提前一周時間。然而在沒有寒流來襲,沒有氣溫偏低的情況下,居民用戶對供暖提前并沒有多大好感,反而有人認為是供暖公司推出的安慰手法——通過贈送供暖時長給用戶一點甜頭,平息百姓要求供暖費降低的怨氣。
作為供暖成本的主要構成因素,近年來煤炭價格下跌了50%左右,而在煤價處于最高點時調上去的熱價卻巋然不動。面對居民質疑,沈陽市房產部門回應稱,環保設施改造,人工費、水電費上漲等都抬高了成本,因此即便煤價下跌,今年采暖費保持不變。此后,沈陽市供暖辦又要求今冬供暖時間提前至10月22日,至于提前的原因,供暖辦在媒體上公布的說法是“根據需要”,可謂語焉不詳。
像供暖費一樣,眾多關系民生的公共服務價格只漲不降現象,近年來引人關注。一些公用行業在漲價時又是開聽證會,又是公開價格成本,將漲價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而在應對降價呼聲時總是一筆帶過、含糊其辭,甚至通過贈送服務施以安慰,這難免令人不爽。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公共服務應當強化定價的“市場色彩”。比如供暖行業,主管部門可以委托中介機構測算煤、水、電以及勞動力等費用的各項占比,并科學制定熱價與相關成本聯動的公式,一旦各項成本的市場價格變動達到一定幅度,熱價也能及時調整。同時,公共服務的價格構成、定價機制應該向百姓公開、透明,杜絕半遮半掩,才能取信于民。
□王炳坤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