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場“切脈驗孕”挑戰賽,中醫可以不應戰,但不得不回應兩個命題:一是如何祛除“神化”之魅,二是如何回歸數理分析、定性定量之途。
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楊楨通過微博正式宣布,將退出由微博名人、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醫師“燒傷超人阿寶”發起的“切脈驗孕”挑戰賽,而此前他是首位應約的挑戰者。而阿寶方面表示,挑戰賽并未因楊楨的“退賽”而終止,仍然歡迎其他中醫挑戰者報名。(11月7日新京報)
中西醫之爭,“切脈驗孕”不是始源,自然也不會是結尾。而縱觀這場起于微博的“切脈驗孕”挑戰賽,它能發酵彌久,其間有起哄看熱鬧的圍觀效應在作祟。更重要的,還是事件本身牽動著公共關注的“趣味”。
中醫學院派或官方的不屑,自然有不屑的道理: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方面負責人稱,“脈診驗孕”的約戰毫無意義,個別人員發起“脈診驗孕”只能表明對中醫藥學的了解不夠;而中醫師退賽,也是有據可依,譬如《醫師法》第十四條規定稱,醫師經注冊后,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
拒絕應戰,道理上無懈可擊。“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四診合參,司外揣內,辨證施治,方能手到病除。靠切脈來驗孕,確實難度系數太大,或者民眾對之存在著技術層面的誤讀。不過,公眾對“脈診驗孕”的關注,可能更在于以下三個層面:首先,傳統的望聞問切,不僅是中醫的基本功,更是醫患溝通的重要環節。在如今的門診,還有多少醫護人員在意此般看家本領?
其次,現代醫學是器械當道,面診的必要性,不僅在于提升診療效率,更重在幫助患者節省診療成本,減少輻射等檢查傷害。“脈診驗孕”之爭,不管本身意義多大,能否借此契機提請醫療行業關注“器械依賴癥”?
再者,中醫這些年,確實遭遇不少尷尬。中國傳統醫藥文化中,忽視服務、神化藥物,于是“靈丹妙藥”層出不窮,“神醫高手”街知巷聞。電視劇《古劍奇譚》里有句令人噴飯的臺詞,“我原本是山中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藍根。”可是哪種藥能包治百病、哪個醫生沒有誤診發生?
中醫可以不應戰,但須回應兩個命題:一是如何祛“神化”之魅,二是如何回歸數理分析、定性定量之途。這是個硬幣兩面。中醫既不能神乎其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民眾秉持怎樣的認識,取決于中醫自身的姿態與策略。
說到底,中西醫不該是“醫者相輕”,因為共同的敵人是疾病。只是,重塑中西醫的市場及價值體系,都不能僅憑孤高清逸的嗤之以鼻。該說清的說清楚,該客觀的別云里霧里,惟其如此,它們才不至于游走在被誤解的路上。
□桂芳(電視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