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地采訪發現,有人花135萬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便如此,仍一“坑”難求。“擇校熱”變成“擇學區熱”,“拼爹”變成“拼房”,說到底還是在“拼錢”,歸根結底還是在“拼爹”。要知道,4.4平方米的房子要135萬,不是一般的家庭所能承受的,也就是說,能花一百多萬買學區房的,背后肯定有一個有錢或非常有錢的好爹。
自2014年嚴格落實就近入學政策以來,北京市調整了部分學校的劃片范圍,打破以往教育資源的過度集中,基本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共享,隨著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擴大”,比較好地解決了擇優質學校難的問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新政”的施行,在堵住了“遞條子”“送票子”的同時,隨之也引發了新一輪的“拼房”潮。也就是說,“就近入學”本來是一項意圖良好的政策,可現在卻成了一場停不下來的金錢比拼“游戲”。或者說,調不調整入學劃片范圍,對有錢家庭的孩子來說,在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上并沒有任何影響,甚至還比之前更正大光明更方便高效了,不用找關系,花錢就能解決的還算個事嗎?
而從長遠看,既要繼續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縮小“牛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又要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姚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