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用一種更長遠、更具有戰略性的謀篇布局,為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性動力。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準確為當前經濟狀況把脈的基礎上,提出通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新動力,解決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問題。
??? 怎么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新動力?一方面,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另一方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兩個方面的邏輯關系上看,前者無疑在為后者的實現保駕護航,構建更為寬松的環境。
??? 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但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13億人口、9億勞動力。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一旦個人的創業意愿及創新潛力被激發,必將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讓我國經濟始終充滿勃勃生機。
??? 近年來,為了讓市場細胞活躍起來,中央及各地采取了多種激勵措施,比如通過簡政放權,不斷消減市場主體的行政成本;通過減稅降費,不斷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通過重點扶持,不斷加大對特殊群體的創業扶持等。這些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去年我國新注冊企業同比增長近46%,中國已經迎來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之下仍有隱憂。政府簡政放權了,“紅頂中介”卻成為市場主體發展的阻力;市場主體順利設立了,“融資瓶頸”卻成為市場主體壯大的制約。由于風險擔保機制不健全,一些人本想通過創業致富,結果卻因創業返貧;由于基本保障制度不完善,底層群眾創業的夢想仍舊是奢望。
??? 這些不足說明,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道路上,要進一步營造更為寬松、更有秩序、更有保障的市場環境,讓有創業意愿的人擁有創新創造的空間,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潛力。這既需要政府勇于自我革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也需要個人和企業勇于創業創新,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 □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