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陳廣江
“該怎么證明我媽是我媽!”這是北京市民陳先生準備出境旅游時遇到的尷尬事。4月8日《人民日報》稱,很多人在辦事過程中遇到過類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證明:要證明你爸是你爸,要證明你沒犯過罪,要證明你沒結過婚,要證明你沒有要過孩子,要證明你沒買過房……這樣那樣的證明,有的聽起來莫名其妙,辦起來更讓人東奔西跑還摸不著頭腦。
證明過多過濫過奇,普通百姓最有感觸,“說多了都是淚”。據統計,從娘胎里的準生證,到死后的骨灰存放證,人生不足百年,僅常用證件就一百多個,如果把辦證所需時間和費用累加,無疑天文數字?!叭说囊簧皇窃谵k證,就是在辦證的路上”,這句調侃生動地反映了民眾辦證多、辦證難的現實窘境。
為什么需要這么多、這么奇的證明?表面上,這因為原本應由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核實,但同級職能部門之間卻互相推諉,誰也不愿擔責。實際上,政令過多、政令不一、政令不暢才是本質問題,各職能部門就像一個個行政“堡壘”、信息“孤島”,相互隔絕,壁壘森嚴,讓百姓跑斷腿。
根治證明過多過濫過奇問題,當務之急要打破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建立公民信息大數據庫,實現公民基本信息共享。但這并不容易。從某種程度上說,行政壁壘也是“利益壁壘”,打破行政壁壘就首先要破除部門“利益壁壘”,其難度可想而知。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行政化,向來是行政管理體制的頑疾,也是簡政放權的重點和難點。
說白了,手握公權力者沒有擺正自身的位置,讓本該是服務百姓、方便百姓的權力“跑偏”了,非但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公共服務職能,反而給百姓帶來了麻煩、增加了成本。這些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證明,都是權力的象征,每一次辦證都彰顯了權力的存在,想讓部門簡政放權無異于割肉。
更讓人窩火的是,證明過多過濫過奇主要針對百姓,對有權有勢者而言,別說“證明我媽是我媽”了,假身份證、假護照都不成問題;對百姓來說,無論是花點錢、找找人,還是蓋個社區“萬能章”,都要付出不小代價。一邊“吃拿卡要”成風,一邊擺出“按規定辦事”的姿態,這在以前并不罕見。現在,不良作風樹倒根存,稀釋了改革紅利。
只有增強宗旨意識,擺正權力位置,才能打破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根治“奇葩證明”過多過濫問題。政府部門應列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讓百姓看明白有多少證必須辦、由誰負責辦、具體怎么辦、辦不好誰擔責等,徹底根治辦證多、辦證難問題?!捌孑庾C明”拷問了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誠意和成色,權力是真放還是作秀,群眾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大道至簡,擺正權力位置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