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昭
??? 日前,連續收到幾條農產品滯銷求助的微信,在媒體呼吁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滯銷最終得到了解決。但是,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的新聞越來越多,其間深層次的問題不由引發我們思考。
??? 從表面看,農產品滯銷與豐收有關。但是,消費者并沒有感受到價格與前幾年有多大的差別。農民在銷售的時候已經做出了很大讓步,但是經過流通環節之后,農產品價格依然保持在往年水平,從而導致農民和消費者都沒有得到實惠。
??? 我市農業生產還是以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戶之間相互依賴度高。如一大片地,如果種西瓜的多就都種西瓜,因為打理起來可以相互幫助,同時也造成了產品相似度高,容易造成集中上市,供大于求的情況。如果有意識種植差異性作物,則可以避免此類問題。最近采訪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順航農業合作社,他們種植了美國紅提,為我市首家,既填補了市場空白,而且收入比往年有了大幅提高,促進了周圍農民增收。
??? 面對農產品滯銷問題,我們不能僅指望媒體和愛心人士幫忙,應多措并舉,多方發力,共同打破農產品滯銷的 “怪圈”。首先應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不能僅讓農民靠天吃飯。樂陵市對小棗、夏津縣對桑葚進行深加工就是很成功的例子,不但保持了特色,而且延伸了產業鏈,值得其他縣市區學習借鑒。其次,應逐步建立專業合作社,齊心協力抱團闖市場,減少農產品的中間環節,供需對接。積極培育涉農信息市場,使涉農信息傳遞做到暢通便捷,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查詢和發布服務,并認真做好操作技術的培訓,不斷開發農村電腦、農民手機等終端產品,鼓勵農民使用網絡、微信等現代通信手段,搭建高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和渠道。鼓勵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建立城鄉互通的農產品物流模式,打通農產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為農戶和消費者的在線直購提供送貨上門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