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村民正在采摘蘆筍
德州新聞網訊(平原融媒記者 王壽敏 柴娜 郝敏)在平原縣張華鎮的蘆筍種植基地,這里的鄉親們有的正在采摘蘆筍,有的正在建設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們一共從村里整合了600多畝土地,建了48個大棚,計劃要建150個。”華海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玉海說。
建設高標準現代化設施蔬菜大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張華鎮的蘆筍種植基地,注入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來解決這一難題。
“從去年6月份有一塊扶持資金落戶到我們張華鎮姚莊村,剛開始拿到這50萬的時候,也挺迷茫,這個錢怎么讓它創收,怎么讓它產生效益?通過我們5個村商議,通過政府引導,跟華海公司對接,把這個錢,落到姚莊這個地上。”平原縣張華鎮姚莊村黨支部書記姚汝山說,通過建棚,給姚莊帶來了經濟效益,每年3萬塊錢,集體也實現了增收。
包括姚莊村的50萬,張華鎮利用5個村莊25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將姚莊村土地化零為整,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園區,引進華海農業,種植蘆筍300畝。高標準設施大棚的建設,解決了陸地蘆筍低產和病蟲害問題,提高了蘆筍的產量和品質,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還解決了當地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一般在采摘期,我們需要100多人來采摘,每采摘一斤蘆筍,給一塊錢,一個人一天能拿到200塊錢的工費。”華海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玉海說。
產業集聚,讓園區有發展、增收有速度。張華鎮探索發展特色產業,推進園區建設等增收新思路,全鎮已建、在建園區15處,今年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另外,張華鎮還建立“全域流轉”規劃體系,確定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域流轉兩個“百分之百”的目標。
“2017年秋后,成立合作社,整合了200畝地,我們對接了良種公司育種,銷售價格比普通小麥高了一毛錢。給農戶一畝地1000塊錢,剩下的錢歸集體收入,一共28000來塊錢。 2020年我們把土地全域流轉了420畝地,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低產的土地,集體增收突破了10萬。”平原縣張華鎮高粱陳村黨支部書記趙立國說。
通過資源集聚,張華鎮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32家,入社面積達18000畝,讓土地有規模、村集體增收有基礎。
“張華鎮錨定‘清零倍增’這個目標,全面推廣‘三集中’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適度規模原則,探索全域流轉、園區發展、擴能挖潛等多種增收方式,努力爭當集體經濟增收排頭兵。2020年,我們張華鎮將堅決完成集體經濟增收任務,力爭50%的村莊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平原縣張華鎮黨委書記侯長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