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平原融媒記者 王帥 董娟)今年,平原縣王鳳樓鎮柴廟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整體收益不錯,預計有30多萬盈余,可這卻成了村黨支部書記趙仲利幸福的煩惱。“困擾我的是,30萬的盈余是大伙兒分,還是用于合作社發展?”
全縣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培訓下課后,青島農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合作社學院院長李中華給出了建議:“這30萬可以拿出一少部分用來分紅,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剩下的用于發展,一定要把前景和大家說清楚。”帶著專家的建議,趙仲利趕緊征求合作社成員意見。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們是一個集體,有了凝聚力,所以這次我贊成,發展合作社也能讓我們有個長期穩定的收入。”柴廟村村民趙傳河說。
從以前的人心渙散,到如今的團結一心,幾年時間里,這個只有199口人的小村莊發生了質的變化。柴廟村僅有600多畝耕地,之前村里沒有主導產業,村集體收入為零,為了破解村莊發展困局,2017年,王鳳樓鎮提出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趙仲利與村“兩委”商量,召開黨員會、群眾代表會,廣泛動員,積極發動,全村土地全部入社。“習書記說,中國人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經過了一夏天,做村民的工作,達成了一個共識,抱團取暖,共同發展。”趙仲利說。
合作社成立后,柴廟村將全部土地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并將土地進行分級,利用優質土地資源引進項目,發展產業。“我們和登海道吉合作,共同做了一個科研項目,在不減少糧食作物種植收入的基礎上,每畝地給我們800元的試驗費,光這一項,收入就增加8萬,再加上多出來的60畝地,這也是一項收入。”趙仲利介紹說。
經過三年的發展,村民的分紅從每畝980元提高到1100元,村集體收入更是節節攀升,利用盈余資金,合作社投資發展了肉牛養殖產業,并利用扶持資金建起了1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開始返鄉掙錢。
“我回來是覺得越來越有奔頭了,土地不用管,到時候拿分紅就行。我還包了大棚,農忙的時候還能在附近打工,這一年算下來比出去打工掙得還多。”柴廟村村民趙傳忠說。
柴廟村合作社的成功運行,給周邊村莊起了很好的示范,以柴廟為試點,王鳳樓鎮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快速推進,全鎮共注冊成立77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其中11個村莊實現整建制入社,平均每個村村集體增收10萬元。
“現在以柴廟村、王河溝村作為示范合作社進行引領,我們全鎮成立為民服務中心聯合社,對全鎮77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打包經營,這樣能進一步夯實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基礎。”平原縣王鳳樓鎮組織委員馬清超說。
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王鳳樓鎮積極探索創新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實招硬招,整建制試點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將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群眾的能動作用等要素有效融合,實現了“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能增收、群眾得實惠、農村有奔頭”。
平原縣王鳳樓鎮黨委書記趙憲國表示:“下一步,我們王鳳樓鎮將繼續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擴面、提質增效,向土地規模要效益,提高畝產收益;向三個園區要價值,提高農作物附加值;向黨支部聯合社要管理,提升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