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城鎮發展特色種植,在沙土地里“掘金”
山藥種植基地里一派豐收景象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袁芳本報通訊員董娟
11月20日,記者從平原縣恩城鎮政府駐地,沿東子線一路向西,大約10分鐘的路程,就到達了平原浩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山藥種植基地。在這里,200畝山藥正在收獲。新挖出的山藥裹著泥土,被整齊地碼放在溝壟旁邊,來自河北的幾個采購商正忙著裝車,處處一派繁忙景象。
基地負責人于東河笑著說,山藥屬于藥食同源的作物,營養價值豐富,受到市場青睞,畝產2500公斤左右,收購價每公斤5元左右,除去種植成本和人工費用,每畝凈掙1萬多元。
在收獲現場,只見挖掘機在兩壟之間挖出深達1米多的溝,村民站在沙土溝里,用鐵锨輕輕把沙土刨開,當看到山藥露出頭時,用手再把山藥從沙土里提上來。“挖山藥是一件‘細活’,因為山藥又長又細,很容易折斷。只有挖出完整的山藥才能賣個好價錢,沒有經驗的,還真干不了這個活兒。”高莊村村民高占舉是個“老把式”,每年這個時候,他都來基地打工。他挖山藥又準又快又完整,一天能掙100多元。
恩城鎮地處黃河故道,沙土地分布廣泛。過去,這里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產量和效益都很低,農民一年到頭在地里受累,但收入卻很少。2012年,恩城鎮政府決定不再種植玉米小麥,而是通過引進特色種植,讓土地效益實現最大化。
“山藥種植對土地條件要求比較高,不僅要地勢好,而且沙土要深達地下1米多。恩城鎮耿家堂村西邊這塊土地正好符合條件,非常適宜山藥、丹參、板藍根等的種植。”于東河介紹,種植的山藥既可以做菜又是中草藥,產值高、收益好、風險小。去年,于東河與恩城鎮政府達成合作,成立了平原浩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山藥、丹參、黃芪、地黃、括樓等,其中,山藥種植規模最大。
搞特色種植對技術要求高,就拿種山藥來說,從種植到收獲,7個月的時間施肥就要8到10次,最多用工量可達百余人。為了提高種植效益,讓更多村民能夠來合作社打工,恩城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開辦培訓班,邀請外地農業專家為村民指導中草藥種植技術;邀請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針對施肥用藥、實施抗旱等問題,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今年合作社種植的山藥品種是‘小白嘴’,這個品種的山藥富含黏蛋白、淀粉含量高,口感特別好,切開后,不容易氧化變色。在銷售的時候分成三個等級,基本上在地里收獲的時候,就被收購商買走了。”于東河說。
恩城鎮黨委書記孫建說,近年來,恩城鎮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結合當地優勢,積極采取系列措施,將特色種植業做大做強。通過舉辦種植培訓、現場指導、全程技術服務、農企對接等方式,加以扶持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截至目前,恩城鎮發展水果玉米、圣女果、富硒葡萄、金銀花等特色種植1200余畝,年產值達2500多萬元,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增收,特色種植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