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豆角下園來”。過去,豆角是在秋天才能吃到的,現在四季皆備。
??? 大集體時期,豆角,多種植在西瓜田里,是生產隊的副業收入之一。因其蔓生,縱橫雜陳,占地面積大,菜園里是一般不種豆角的。
??? 瓜田里,西瓜抻蔓后,就在田脊上播種豆角,豆角和西瓜同時生長。農歷六月,西瓜收獲了,瓜蔓拔掉,豆角剛好伸出它長長的藤蔓。花葉葳蕤,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進入七月,豆角開始收獲,一茬一茬地結下去,直到秋老葉枯,藤蔓上還是綴滿瘦實的小豆角。所以說,豆角多產,很是受農家的喜歡的。
??? 那個時侯,農家大多很窮。農家習俗,中秋節的晚飯,為表示節日的隆重,至少也得炒滿四個菜肴。那一年的中秋,我們家,算來算去,實在炒不足四個菜肴了。小妹就說:“我去偷生產隊的豆角去。 ”于是,就聯合幾個小伙伴,真的去瓜田偷豆角了。而且很快滿載而歸。一進家門,尚氣喘咻咻,就歡天喜地地說:“哎,我們進去時,看園的老人正在點頭點頭地睡覺呢,一直到我們摘足,還在睡! ”
??? 現在想來,那看園老人,真是慈善。他哪里是在瞌睡啊?分明就是故意裝作瞌睡的樣子,給小姑娘們一個“偷”的機會。他知道,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想到豆角,我心里總會油然而生一份感恩的溫暖。
??? 俗常農家,是大多把豆角種植在籬園邊上的。春天種下,一個夏天,就藤蔓滿籬,花枝搖搖。秋天結莢后,隨食隨摘,極是方便。這種種植方法,大約由來已久。明代吳寬有一首詩《次韻時旸對雨喜晴》:“颯颯復霏霏,清晨坐掩扉。短籬垂豆角,破壁上苔衣。潤覺琴聲緩,涼驚酒力微。客樓詩句滿,未許沈郎肥。 ”“短籬垂豆角”真是大樸素,大生動。想那吳寬也是風雅之人。細雨霏霏,晨起,柴門虛掩。獨坐陋室,一邊賞那豆角垂籬,青苔滿壁的田園景象,一邊又撫琴吟詩,酌酒自愉,真是灑脫的不得了。
??? 我們家,老屋舊院。有幾年里,也喜在大門前籬園邊,種植幾棵豆角。不只是食,更可觀賞,藤蔓滿籬,增一份田園的情趣。客人來了,有時菜肴不齊,就趕緊摘一把豆角,或炒或拌,都可應客。豆角花,也好看。自葉腋抽生20-25厘米長的花梗,端著生2-4對花,白、紅、淡紫色或黃色。花色紛繁,花瓣極是厚實,胖嘟嘟的,高高地挺在長長的花梗上,隨風搖曳,極具風情。有一種粉黃色的小蝴蝶,喜歡棲于豆角花蕊上,娉娉婷婷,飄逸之姿,美得難以言說。宋·舒岳祥有一首《詠豆蔻花》:“舌吐梅仁顆,心含豆角花。折來無處著,留取愛名嘉。 ”“詠”的雖是豆蔻花,但那“心含豆角花”的詩句,卻也賦予豆角花一半的風情。也叫人喜歡。
??? 總覺得,那籬園的豆角,就是田園的鑲邊,那里面有半顆月亮。
??? 傳統的豆角,有淺綠、深綠、紫紅、白多種顏色,色彩豐富,味道也好;如今的豆角,則多深綠色,長長的,瘦硬而寡味。豆角,是俗常菜,食用方便。嫩豆角最是好,肉質肥嫩,炒食脆嫩。燙熟、水拔后,麻汁涼拌,極是入味,好吃。鮮豆角蒸熟,曬干,然后再用水泡過,加切片五花肉,做一道“干豆角燜燒肉”,大受歡迎。因干豆角,吸大油,所以,做出的“燜燒肉”,肥而不膩,濡香可口的豆角,又極有嚼頭,味道絕佳。平日家中宴客,我必以此饗之,每得頷首贊許,我心樂之。
□ 路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