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孩子最近回家鄉工作了,這個消息在朋友圈中不脛而走,被人們口耳相傳,大家在談論這個消息的時候,大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種復雜的情緒。
那位朋友的孩子,從一所名校讀完研究生后,隨即留在上海找到一份待遇不 菲 的 工作。在眾人羨慕的目光背后,朋友卻也有著難以言說的隱衷:孩子雖然留在了上海,但所在的公司卻位于 上 海 近郊,距離上海市區坐火車 尚 需 一站。即便不在城市的黃金地段,那里的房價也還是貴得離譜,以孩子目前的收入水平,在上海買一套房子基本上只是幻想。再加上公司里繁重的工作壓力,經常性的加班加點,在與孩子左右權衡之后,那位朋友終于下定決心,讓孩子辭去工作,回家鄉來上班。說起在大上海的兩年工作經歷,朋友的孩子說那兩年并沒有白干,“現在大公司不比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它不會下功夫去培養你,它在招聘時更注重求職者的實際能力與工作經驗。所以我有那兩年工作的工作經驗,再找工作時應該會容易一些吧。 ”朋友的孩子如是說。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即便孩子飛得再高、再遠,也有一根無形的線讓他(她)被父母緊緊牽在手里。從朋友的孩子回家鄉工作這件事上,我也看到了朋友背后隱藏的一片苦心——都說孩子是自己的好,可是盡管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了,但畢竟生活、工作在離爸媽千里萬里之遙的城市,一年只能回來一兩趟。這樣的“好”,只是好了面子,卻沒有兼顧到“里子”。事實上,“面子”里邊的情況是,朋友夫婦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外學習、工作的日子里,他家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巢”,起初他和愛人尚未年老,雖然日子過得寂寞些,但日常生活還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隨著他們一天天變老,這對老夫老妻漸漸感受到“年歲不饒人”,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和渴望身邊有人的心理狀態,迫使他們重新思考自己近在咫尺的養老問題,并最終攥緊了手里那根風箏線,在兒子尚未買房成家前,將他從遙遠的大城市“拽”了回來。
對于朋友的這種做法,我是理解的。既然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那么“養兒防老”也應該作為一種既傳統又有現實意義的養老理念加以倡導。在第一代獨生子女漸已成家立業的今天,他們父母的養老問題正在日漸浮出水面。由于膝下只有唯一的兒女,且有的孩子還定居在外,因此相對以往的老年人,這部分“空巢老人”在養老方面,更需要親情的溫暖、兒女的關懷。作為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在考慮自己的前途與發展時,同樣應該考慮到自己父母的養老問題,盡可能地離父母近一點,再近一點,在父母身邊的時間盡可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