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通過建設全省首家體育產業基地、成立環渤海體育產業聯合會,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 董建澤 郝玉超
8月2日,山東省首家體育產業基地——崔口鎮體育產業基地的企業車間里機器轟鳴、人員攢動,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趕訂單;研發設計人員則在討論室內體育用品的設計生產方案……
朝氣蓬勃的發展勢頭,正是得益于我縣組織成立的環渤海體育產業聯合會。全縣36家體育產業主力企業入會,抱團謀發展。通過及時調整發展方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難題迎刃而解,很多企業實現了增資擴產。
機遇催生產業萌芽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縣就已經形成了“萬名貨郎闖關東”的銷售大軍。借助這一優勢,體育產業也開始嶄露頭角。
特別是崔口鎮,因地堿水咸,不適宜莊稼生長,當地大多數群眾都有外出經商的經歷,久而久之,鎮上逐漸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體育產品小加工產業群。配備幾臺切割機、電焊機,主要依靠人工進行簡單地加工制作,是當時家庭小作坊的真實寫照。 “雖然設備簡單,但我們的籃球架、海綿產品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說起當時的產品,魯慶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振剛說道,“說實話,前幾年我們的產品雖然質量好,但是科研團隊跟不上,思想解放程度不夠,產品也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更新換代,中大標的幾率非常低。就算有機會參與競標,因為生產能力有限,我們也不敢去。 ”
近年來,隨著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精細化設備的使用,相比于高端的生產企業,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雖然有加工基礎,但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生產能力有限等瓶頸逐步顯露,發展停滯不前,訂單更是寥寥無幾。
引導促成規模擴張
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政府引導是關鍵。
為加快體育產業做大做強,促使家庭作坊向現代化企業轉變,我縣結合國家省市出臺的一系列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于2012年規劃建設了體育產業基地,并對基地內廠房進行了統一規劃,制定出臺各類優惠措施。基地更是在2014年被列為全省首批首家省級體育產業基地。
加工業戶看到了縣里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大手筆,紛紛入駐基地建廠擴產。 “鹽堿地上不長莊稼長工廠”的說法,一時廣為流傳。
同時,我縣在體育產業基地內還分別規劃了體育用品高端制造產業園、體育產業科技創業園、體育產業觀光園區、物流區。先后與南開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產學研無縫對接,保障體育產業發展的科研和市場體系支撐。
借助省級體育產業基地這一平臺,體育器材企業的產品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抱團發展實現突破,產品也由最初的田徑、路徑器材發展到室內外健身器材、塑膠跑道、海綿產品等十幾大系列、上千個品種,市場除遍布全國30多個省份外,還擴展到東南亞、歐美地區。
聯盟助推轉型升級
當前,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提高,對健身器材的需求也由室外轉向室內室外相結合。為此,縣里專門成立了體育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負責對轄區體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組織聯合全縣36家體育生產加工企業,積極尋求發展新思路、探討發展新領域,采用建立聯合會的方式實現再次抱團發展。
同時,將聯合會打造成全縣體育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互助合作平臺、對外拓展平臺,發揮技術創新聯盟、采購供應聯盟、融資互助聯盟、價值提升聯盟、市場開拓聯盟等作用,構建科技創新鏈條,搭建聯合研發平臺,加強合作研發,完善資源供應鏈條,突破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與產品,提升聯盟企業的抗御融資風險能力,努力使產品由價值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培育體育用品集群主體。“多虧縣里幫助我們成立了聯合會,通過跟其他企業討論,我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現在公司計劃再新上滑雪板和可拆裝游泳池建設項目,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 8月2日,世紀星文體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環渤海體育產業聯合會會長張海生說道。像張海生一樣,不少體育產業企業都飽嘗了抱團發展帶來的 “甜頭”。
據了解,體育產業聯合會成立一個月以來,體育產品銷售業績明顯提升, 36家企業紛紛新上或擴產項目。其中,五岳體育與學校聯合推行的高端教學軟件正式運行;陽光體育自主研發生產的籠式體育場已在青島等地大學校園投入使用;京奧體育高標準規范產品生產經營各環節,力爭盡快通過國體認證……“‘十三五’是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關鍵五年,推進健康社會建設,為體育產業的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間,體育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縣文廣新局局長李維利介紹說,“我們組織成立環渤海體育產業聯合會,目的就是讓企業抓住當前良好的形勢和發展機遇,在生產、銷售等環節抱團發展,提升整體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