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孫建波)5月19日,2021(第39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德州市64家體育產業企業參展,組成山東省最大參展團,寧津縣、樂陵市、慶云縣三縣市協同聯動,借勢舉行體育產業招商推介會,成立“寧樂慶體育產業聯盟”,聯手打造世界級體育器材制造基地。
本次活動邀請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主席李樺,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秘書長羅杰,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副理事長張培生,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秘書長肖志國出席活動,山東省體育局副局長王延奎,德州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翟長生,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德州市政府副市長馬俊昀,及寧津縣委書記王剛,樂陵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光春,以及國內外知名體育界企業負責人共計200余人參會。
“抱團”現場,強勢鏈接。寧津縣投資5億元智能有氧健身設備項目,樂陵市投資4.5億元體校及綜合場館建設項目,慶云縣投資20億元的體育綜合體等15個項目簽約,總投資68億元,涉及體育裝備制造、體育綜合體等多個領域。“本次活動參會企業層次高、簽約項目質量優,是寧樂慶三縣市平臺協同共建、產業聯動發展的又一次實質性行動,必將成為三縣市聚力培植千億級體育健康產業集群的動力引擎,進一步擦亮‘體育智造、運動活力’寧樂慶城市群品牌。”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道。
寧樂慶三縣市同屬齊魯燕趙交匯之地,三地地域相連、文脈相通、人緣相親,區位優越,同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區、雄安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五大國家發展戰略區的政策疊加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在體育產業發展方面,寧津、樂陵、慶云三位“成員”各具特色。
寧津縣是“產能擔當”。擁有體育產業生產、配套企業千余家,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是“中國健身器材生產基地”,以五金機械產業為基礎,逐漸轉型為有完整產業鏈條的健身器械制造業,實現了加工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其中力量訓練器械的零件可100%本地生產,完整的配套帶來價格上的優勢。
樂陵市為“品牌擔當”。有泰山、友誼等“國際號”體育用品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吸引國際、國內中高端體育品牌和資源的關注,在體育裝備制造、體育用品研發及檢測、體育工程建設、體育健身服務、體育文化傳播等領域起到明顯的引領作用,便于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進而輻射上下游體育產業鏈,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慶云縣則是“創新擔當”。獲批“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布局數字化、智能化體育產業企業,現擁有世紀星文體器材、領先康體、奧康達等規模以上體育制造企業69家,擁有國體認證企業6家,產品涵蓋智能健身、校園體育、文教用品、運動場館等十大系列、上千個品種,如世紀星文體器材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智能產品已有50余種,成為消費市場的“香餑餑”。“體育+科技”,正在催生市場新活力、釋放產業新動能,還將不斷布局具有前沿技術、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為建設體育產業新高地蓄勢筑基。
隨著體育產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寧樂慶三地的短板浮現。如寧津產業基礎扎實而品牌效應弱,有些體育產業企業品牌文化較欠缺,亟需產業升級;慶云體育企業技術突出但產品屬性相對單一,主要生產室外路徑器材,在健身器材種類全覆蓋方面存在不足;樂陵的泰山體育集團在品牌打造方面有優勢,而生產勢能和產品創新等方面有待提升。
獨自美麗不如“抱團”發展,“單兵作戰”變“合作共贏”。寧樂慶整合三地資源,成立體育產業聯盟,緊密結合產、政、學、研、用等相關企事業單位,推進整體產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體育產業制造技術與裝備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化,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構建采購供應、技術創新、延鏈聚合的“體育團”,讓“產能擔當”、“品牌擔當”和“創新擔當”集聚一臺,提升產業聯盟的整體水平,形成集群效應,打響城市群品牌。“協同聯動,正是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一劑‘良藥’,從競爭到競合、再到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在平臺建設、科技研發、市場定位等方面形成合力,還能夠形成寧樂慶‘虹吸效應’,打造體育產業聚集高地,吸引更多優質體育項目落戶。 ”樂陵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光春說。
“成立一個平臺,吸引一批項目,崛起一個園區,興起一方產業。 ”寧樂慶三縣市牢固樹立平臺思維、融合思維、系統思維,下大氣力做大做優做強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創業服務等一系列平臺載體,聚力打造“平臺+生態、產業+配套、技術+賦能”的良好體育產業生態。三縣市堅持政策互認、平臺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共育,設施互聯、配套共擔,不斷放大項目、人才和技術落地發展的區域優勢和集群優勢。三縣市先后引進體育場館綜合體項目、泰山金潤塑膠制品、奧帆體育、全球體育場館設施領導品牌深圳領先康體、國內排名第一的運動地板生產企業美凱體育、國內領航生產制造商前10強企業奧康達體育等一大批好項目大項目落戶。
“寧津、樂陵、慶云三地立足各自優勢,協同聯動、揚長補短、錯位發展,合力打造區域整體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下一步,我們將以體育產業為突破口,在人才、科技、平臺等方面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達成‘1+1+1>3’的協同聯動愿景,為德州、乃至山東探索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模式、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做出標桿典范。”寧津縣委書記王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