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連
范庵村地處渤海路街道,全村474戶1600人,2017年,該村榮獲市級文明村莊。筆者到范庵村一探究竟,發現他們算好了三筆“文明賬”。
有章理事——民主理財杜絕“一支筆”
范庵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區位優越,經濟富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籌資興建了范庵村綜合貿易樓、魯北汽車修理廠、賓館、加油站、小商品城、塑料雜品市場等實體企業,走出了一條“興辦專業市場,強村富民”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現在,范庵村有塑料雜品市場1家、副食城1家,商戶150余家,村集體年收入200多萬元。 ”村黨支部委員徐俊喜說。“雖然范庵村每年的集體收入不少,積累已有120多萬元,但他們公正透明地花好每一分錢,做到了民主決策村級大小事務。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崔長旺說。崔長旺拿出一份賬單:村內修補祠堂購買瓷磚漆料,花費共3652.7元。賬單上有4個人簽名,分別是購買人張學利、分管干部劉景忠、監督委主任徐俊喜、黨支部書記張國安。“村里大小事務,都要民主決策,特別是民主理財,每筆支出都要有四方人簽字,缺少哪一方都無法支出。 ”徐俊喜說,管錢的不能花錢,花錢的不能管錢,這就杜絕了村干部“一支筆”的情況。
對于村級其他事務,范庵村全面推行民主管理。凡有重要事項,都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履行審議、討論、表決的程序。群眾同意的,全力以赴干;群眾反對的,堅決不能干。財務公開,群眾明白,干部清白,村級班子威望由此確立;村務民主,群眾順心,干部省心,各項工作推進如順水行舟。
掛牌亮戶——黨員甘當群眾“服務兵”
“村內47名黨員都掛牌亮身份,所有黨員戶門前都掛著紅色的“共產黨員戶”牌子,接受群眾監督。”站在自家門口,老書記劉文山自豪地說。村里還專門成立了“黨員義務勞動隊”和“黨員義務服務隊”,只要是村里有需要出義務工的工作,只要是村黨支部有招呼,全體黨員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大隊部。只要村民家中有應急的事,給任何一個黨員打電話都能得到義務服務。
今年5月,77歲的村民王梅枝家不慎跑水,家里就她一個老人,孩子都在外地,發現的也晚,水已經滿屋里是了。鄰居們也都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施救,黨員劉德新正巧路過,迅速打電話召集村里其他黨員,一起幫助修水管。挪走水泡的家具和物品,切斷電源,將損失降到了最低。“沒有村里這些黨員的幫助,家里的損失可就大啦! ”王梅枝說。“現在,在俺村遇到困難找黨員已成共識。”劉德新說。在公益事業上,范庵村在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還向村民“敞開錢袋子”:村民的家庭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全部由村集體承擔。每年,60—70歲以上的老人會得到500元的慰問金,70歲以上的老人會得到700元的慰問金,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獎勵2000元,哪家的孩子去當兵,獎勵3000元。
“四德”評選——村民爭上年度“光榮榜”
在范庵家園日間照料中心大門口的墻上,張貼著村莊“四德榜”,上榜村民紅底大照片,非常醒目。徐俊喜一一介紹:這是敬老愛親模范解金環,公公六年前患腦血栓,生活難自理,丈夫在城里做裝卸工,全靠解金環在家照料,她多年如一日的照顧著生命的公公,毫無怨言;這位是愛崗敬業模范張建梅,也是村里的計生主任,計生工作一直得到村民和街道領導的一致好評,村里其他的工作她也是積極參與,不管早晚,敬業奉獻……“茶余飯后,老少爺們圍觀‘四德榜’,成了俺村的一件趣事。”提起范庵村善行義舉“四德榜”,村民張長忠興奮地說。
為提升村民整體素質,2017年范庵村建設孝德教育中心,包括孝德廣場和孝德文化講堂兩部分。孝德廣場以“百善孝為先”為引領,結合古代二十四孝圖,布置“孝為德之本”、“百孝經”、“弟子規”等多組藝術雕塑。并對廣場周圍的路燈、護欄等進行裝飾,形成集教育與觀賞、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孝德文化景觀。孝德文化講堂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納200余人,高標準配備液晶大屏幕、音響等設施。通過挖掘村民中的真人真事,以舞蹈、歌曲、快板等形式進行集中展現。通過村民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藝術演出,用身邊的孝德典型來帶動、引領孝德文化的傳承,進而激發社會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每天吃完晚飯,俺就會帶著小孫子到村里的孝德廣場看一遍,領著他讀讀‘百孝經’,看看古代二十四孝圖,讓他從小就懂得‘百善孝為先’,長大成為一個善良、孝順的好孩子。 ”村民馮金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