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馬俊良)張洪英出生在農村家庭,父母沒跟她講過家風具體是什么,但他們在日常教育子女和為人處世中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讓張洪英明白了家風是什么,如何傳承好家風。
張洪英的奶奶曾是村里的婦女主任,父親是民兵連長,母親是赤腳醫生。生活中,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給張洪英樹立了榜樣。記憶中,奶奶總是為鄉鄰處理家務事,耐心地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作為醫生的母親,更是十分敬業。誰家孩子打針,誰家媳婦生娃,只要招呼一聲,放下手頭的活就走,有時一天一夜回不來也從不抱怨。她常說,當醫生干得就是救死扶傷,人命總比家務重要。父親每天早出晚歸,見面的時候都很少,以至于張洪英姐弟幾個對父親有點陌生。可正是他們的言傳身教,這種敬業精神在張洪英的心里扎下了根,使她能在教育事業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
百善孝為先,從小父母就常念叨,他們一直也是這樣做的。記憶中,每天吃飯時,母親總是給奶奶單獨做一個菜,或炒雞蛋或燉肉,張洪英姐弟幾個從不向這個菜伸手,已養成習慣。有時奶奶會講情讓他們吃一點,但母親不肯。她說:”他們年齡小,好日子在后邊呢! ”。“良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它影響著人的心靈,是一種無言的教育,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支撐著我們不斷前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將我的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也會把家風培育和傳承的做法傳遞給每個家庭。 ”張洪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