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義
??? 五、王佐殊榮
??? 王佐身為大臣,恪盡職守,政績頗佳,深得朝廷厚愛,其本人及家人倍受皇帝恩典,先后四次得到加封賞賜。
???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敕命加封王佐為征仕郎吏科左給事中,封其父王樸為征仕郎吏科左給事中,封其母靳氏、亡妻胡氏孺人、繼室李氏均為孺人。
???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初二日,明宣宗誥命加封王佐為嘉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封其祖父王均讓為嘉議大夫行在戶部左侍郎,追封王其父王樸為戶部左侍郎,贈其祖母楊氏、母親靳氏、妻子胡氏均為淑人。
??? 宣德七年(1432年)11月,明宣宗賜衣王佐,敕書曰:“西北苦寒,念爾提督轉運糧餉辛勤。特賜爾織金纻絲衣服一襲。爾體朕愛恤軍民之心,務在區籌得宜。俾人不勞而糧餉足用,庶副委任之重。 ”
??? 正統十年(1445年)八月初四日,明英宗再次誥命,封王佐資善大夫、戶部尚書,加贈其祖父王均讓為資德大夫、戶部尚書,加贈其祖母楊氏為太夫人,加贈其父王樸為資德大夫、戶部尚書,加增其母親靳氏、妻子胡氏、繼室李氏均為夫人。
??? 王佐身為重臣,其父母喪亡,朝廷特下御祭文,差遣專人前來祭祀。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二十日,明宣宗派遣山東宣布使司檢校梅養浩前來山東海豐祭祀戶部侍郎王佐之父王樸。正統十年(1445年)二月十六日,明英宗差遣行人李貴祭祀戶部尚書王佐之母太夫人靳氏。
??? 王佐生前倍受恩賜,身后更是盡享殊榮。王佐為國捐軀,其高風亮節昭然天日,朝廷為旌其氣節,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九日,明代宗遣禮部左侍郎儀銘諭祭王佐及其妻夫人胡氏,特贈王佐為少保尚書。是年八月二十七日,明代宗誥命,特贈王佐為榮祿大夫、少保尚書,并遣武定州判官賀祥前來海豐諭葬祭,并追封三代,加封王佐的曾祖王權、祖父王均讓、父親王樸均為資德大夫。
???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位,再次當上皇帝,念及王佐為國捐軀之事,勒命在棗園橋西(今慶云縣中王村南)建造“王公祠”,春秋祭祀。
??? 成化二年(1466年),吏部尚書姚夔上表言:“佐,操存正大,經略宏遠,偉然一代名臣也。正統己巳隨駕死,土木之難險夷一節,宜加謚號,以激勸將來,詔可賜佐,謚忠簡?!庇谑牵鲬椬谫n王佐謚號“忠簡”,封其長子為戶部主事,次子為監察御史。
??? 王佐捐軀后,其家人喪亡,朝廷仍然禮遇有加,發御祭文,差專人垂吊。景泰五年(1454年)正月十八日,明代宗派遣武定州判官賀祥祭祀少保王佐之妻夫人李氏。
??? 值得一提的是,明正統六年(1441年),王佐擢升戶部尚書,遂在海豐縣城修建一處規?;趾甑纳袝?,人稱王府,為王佐省親時寓居之處,亦是平日其母靳氏、其弟王佑及家人的居住之所。遺憾的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王府被光祿大夫、刑部侍郎無棣籍人吳自肅購得,遂成為吳氏大院,吳氏后人多次擴建,規模甚巨,現已成為無棣縣的一處名人故居。
??? 六、王佐墓園神道碑
???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九日,明代宗誥命,對王佐諭葬,將其葬在海豐(今無棣)縣城西關以南不遠處,并在其墓園設立神道碑,碑文由資善大夫、吏部尚書兼經筵官國史總裁王直撰寫,由資德大夫正治上卿禮部尚書胡濙書寫,由資善大夫工部尚書王巹(音jin)篆刻。銘文全文為:“海豐之隅,有墓渠渠,誰其居之,維公尚書。尚書之先,忠厚世繼,迨于有元,遂躋膴仕。慶澤所鐘,式篤生公,學為儒師,髦俊攸從。孝親之至,備物盡禮,一有弗備,終慊乎己。寇盜欲攘,以及躬身,吏墨為奸,公溥其仁。死者有葬,貧者有養,鄉邑之間,澤流惠暢。婉彼夫人,能匹公休,宜室宜家,君子好逑。子也克省,天祿是供,既以奉先,亦以濟眾。內外俱美,寵命來宣,錦誥煌煌,龍翔鳳蹇。三加彌尊,游底于極,眉壽隆祉,實稱厥德。同藏于斯,既固既安,利爾子孫,碩大且蕃。穹碑峨峨,峙立墓隨,刻此銘章,以詔來世。 ”
??? 神道碑對王佐的家世和高尚的品格給予高度評價,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但隨著時光流逝,王佐墓園早已不存,神道碑也不知流落何處。
??? 七、忠烈王公祠
???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位,欽命在王佐族地棗園橋西一里許、官道以北興建忠烈王公祠。當時的棗園橋架于馬頰河上,位于海豐、慶云兩縣交界處,銜接官道青坡路,是登、萊、青三府赴京的要沖。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兩縣協建木橋三孔。此后相繼增筑磚石,于橋兩端修建馳道。清嘉慶年后,私人捐資多次協修,夾道種植柳樹千株。海豐知縣毆陽大勛贈予慶云橋工張志賢等題寫“后先繼美”的匾額。橋邊河畔,蒼松翠柏深處便是王公祠。
??? 王公祠坐北朝南,占地10畝,東西寬52米,南北長120米,分前院、大殿、后院三部分。該建筑規模宏大,樣式精美。山門懸掛“忠烈王公祠”匾額,山門前立有影壁,寬6米,高3.3米,上面題寫“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八個御筆大字。山門兩側立有兩個石碑,其中一碑寫著“土木替主一死”,又名嘆息碑。前院栽植16株粗大的松柏,橫四豎四排成方形,高聳入天。前院東側建有魁星樓。正殿十分高大雄偉,長12米,寬9米,正門上方懸掛黃色、四周龍圍“賜謚忠簡”的橫匾。走進大殿,兩塊藍底黃字、黃底黑字的匾額一覽無余,一匾題“碧血丹心”,一匾題“古諫塵風”,兩塊匾額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藍一黃,錯落有致,兩側楹聯為“西橋明月照忠魂,北漢剛風吹浩氣”。大殿正中祀奉王佐塑像,王佐身著血色黃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黃袍上的龍案依稀可見,衣角有一處尚未被血色染紅,露在外面。王佐像高兩米有余,兩側侍立兩員家將,東捧血詔圣旨為王忠,西握玉璽大印為王義。繞過先人雕像,隔扇后有一對聯“一代中正志,碧血濺黃衣”。后院成方形,長寬各20米,東西兩側各有偏方四五間,為鐵秀才奉旨接待官員之用,西側偏房有廚房,招待客廳內有對聯一副,曰“明王刺祀崇先德,圣代即今雨露深”。前來祭拜的官員均在大廳用膳,一邊默念對聯,一邊緬懷先烈。
??? 王公祠嘆息碑碑文“土木替主一死”和王佐塑像身著黃龍袍,似乎印證了王佐替皇帝義死的傳說。
??? 成化二年(1466年),朝廷賜祭田九頃,作為王公祠管理支出費用。
??? 忠烈王公祠于1966年文革初期被毀,存在時間長達516年。如今,慶云縣三王村仍存有王公祠遺址,除一排閑置的村辦小學教室外,偌大的空地上遍地荒蕪,一片凄涼。
??? 八、王佐后人
??? 慶云縣三王村為王佐后人聚集地,有王氏族人千余人。王佐后人還有多支外遷,山東無棣,河北黃驊、鹽山、樂亭等地均有王氏族人,其中不乏翹楚者,《新華月報》出版人王維勝即是其一。
??? 慶云縣三王村后人一直以先祖王佐為榮。多年來,后王村支書王占西及村民王化慶等人多次奔走呼吁,希望恢復重建王公祠。2015年4月12日,王占西、王鳳岐等人趕赴懷來縣土木村參加土木之變殉國臣王佐紀念碑揭碑儀式。更為可貴的是,二十世族人王化慶多年來為先祖王佐整理有關資料,2005年撰寫了《大明戶部尚書王佐事跡》,2012年冬撰寫了《王佐代主殉國》,還撰寫了《王佐祠堂簡介》。王化慶老人已年逾七旬,只有高小文化,他對先祖王佐及王公祠滿懷深情,一心一意要整理先人的事跡,用他自己的話說:“俺就像著了魔,不把先人的事跡寫出來,就睡不著覺。 ”
作者為縣旅游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