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敏
??? 一座沒有溫度的雕塑,當你飽蘸情感瞻望時,卻分明感受到其靈魂穿越時空的躍動。喜歡在北海散步時駐足于李之儀的漢白玉雕塑前,沉思仰望。遙想幾百年前這位風流倜儻的才子風雨同舟的人生。
??? 之儀二十歲時,便獲得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進士及第”,其仕途之路鋪展。對于一腔抱負滿腹才華的他來說,迎接他的是開闊的未來也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路。
??? 神宗元豐五年(1082),之儀三十五歲。朝廷臨時差派之儀到開封府開封縣 (今屬河南)治事。這年,之儀又從事于北宋英雄將軍折可適幕府下,在都延(故治在今陜西盧施)為其駕御戎車,意氣風發,頗受知遇。此時之儀可以親睹詔旨,能知道先帝的規劃而為其出謀劃策,成為謀略英才。
??? 這時候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貶黃州(今屬湖北)任團練副使,是地方一個有名無權的武官,正躬耕于東坡,之儀常記掛著這位他一直仰慕的大文豪,常有書信迢寄蘇軾。
??? 神宗元豐六年(1083),之儀三十六歲。這年十二月,之儀應辟出使高麗,擔任祭奠高麗國使書狀官。神宗元豐七年(1084),蘇軾又被調往汝州(今河南臨汝),蘇軾請求到常州去。在顛簸遙遠的路途上,蘇軾想起之儀,感慨萬千。在他的《答李端叔書》中表達了對之儀的感情,也表達了自己蒼涼的處境。
??? 第二年,也就是神宗元豐七年(1085),蘇軾平反,被召還朝,任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1086),端叔三十九歲。之儀居京師,為樞密院編修,常與蘇軾邂逅。
??? 這段時間,之儀尺牘工而有名,得到蘇軾稱賞。書中載:“元祜中為樞密院編修官,能詩善屬文,工于尺牘,東坡嘗謂得發遣三味。 ”
??? 哲宗元祜七年(1092),端叔四十五歲。這年,蘇軾由貶知潁州改知揚州,不足半年,又以兵部尚書召兼侍讀,尋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為禮部尚書。當時,朝廷文武皆不敢跟隨蘇軾,怕蘇軾如此處境,自己受牽連。蘇軾當眾點名之儀跟隨,此時之儀大義當前,欣然從命,以主管安撫司機宣文字之職跟隨蘇軾赴定州。此后,他被朝廷列為蘇軾的同黨,隨著蘇軾的命運起落波折。
??? 時勢的造就和命運的選擇,把之儀與蘇軾凝聚到一起,他們朝夕相處,“窮日力盡歡而罷,方從容醉笑間”,他們交游唱酬,賓主甚歡,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曾為李之儀畫過一幅肖象,蘇軾題詩贊曰:“須鬢之拳然,眉宇之淵然,披胸腹之撳然……”
??? 哲宗紹圣元年(1094)四月,蘇軾以譏斥先朝之罪貶知英州,還沒有到達,又接到命令,再被貶到惠州安置。臨別前,蘇軾將所藏書畫道士牛戩《鴛鴦竹石圖》送李之儀。
??? 哲宗紹圣四年(1097),端叔五十歲。
??? 春夏兩季,折可適兵敗,曾經跟隨他的之儀遭受牽連。之儀以審勘不力的名義而被差替調離,于原州通判治獄。世事無常,此時之儀倍感郁悶,情緒消極,經常靠吟誦東坡詩打發時光。這年,再貶元祜舊黨,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蘇轍貶化州別駕,雷州安置。此時,李之儀與蘇軾仍詩書往還,兩人情感誠摯。趙鼎臣的《竹隱畸士集》中如此感嘆到:“東坡先生既謫瞻耳,平日門下客皆諱而自匿,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終不負公者,蓋不過三數。 ”寥寥之言,之儀為人的高風亮節現于筆端。
??? 哲宗元符元年(1098),端叔五十一歲。李之儀監內香藥庫。哲宗元符二年(1099),端叔五十二歲。由于殿中御史石豫向朝廷進讒言,道:“監內香藥庫李之儀,因蘇軾知定州薦辟管勾機宜文字,之儀既為奸臣心腹之黨,豈可更居此職? ”六月,李之儀被撤監內香藥庫之職。下放離開京城。暫時放逐到穎昌(今河南許昌)。哲宗元符三年(1100),端叔五十三歲。這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權同聽政,大赦天下,李之儀亦起用,在穎昌任官。
???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1101),端叔五十四歲。正月,范純仁去世。徽宗以純仁忠直懇摯,謚“忠宣”,賜“世濟忠直”碑額。之儀為恩師作《范忠宣遺表》傳誦一時,被稱為“上讀之,悲愴之余,稱贊不已,欲召用之。 ”然而,這一切卻又一次給之儀帶來深重的災難。在之儀五十五歲的年紀時,時事大變,范純仁被列入叛黨之內,之儀因給范純仁抒寫《儀表》及《形狀》,說了真話而得罪了蔡京。范純仁遺表案,實為朝廷復貶元祜舊黨行動之一,亦是蔡京藉以報復范正平之舉。在這次奸臣陷害的陰謀中,之儀再次受牽連,被逮入獄。
??? 之儀此次披獄,坦然視之,所以出獄時,文柔在御史府迎接之儀,見丈夫一副正義不可侵犯之色,勇義可嘆,喜極而泣。所以文柔感嘆:“囹圄中何所不有,而君乃豐悅過于常時,豈不以介然耶? ”
??? 這年酷暑中,李之儀一家六口共赴貶所當涂。途中歷盡艱難險阻,一路風雨兼程,涉澗關,止旅邸,路上顛簸流離,又趕上苦雨季節,在過水路時,所坐的船根本不能擋風遮雨,遭受風雨襲擊,之儀和家人只得裹著雨衣而行。過深山沼澤地時,他們夫婦形影相攜,每當熱得受不了的時候,他們便席地而坐,在草地上休息片刻。這次之儀以罪人至貶所,居所簡陋,人情淡漠,《姑溪居士安胡氏文柔墓志銘》日:“上下觀望,幾不相誰何”,“蓬壁蕭然,惟薪水相給而已”,其失望、冷落之感幾不堪言。大觀年間所作 《跋荊公薦醫生德余奏章》回憶說:“始余居當涂,蕭然環堵問,人不堪之”。其悲愴之情凝結于之儀眉宇間,人生浮萍之感油然而生。作者為縣史志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