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峰
列寧說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拜讀鄭天峰老師的《半世情緣》,一頁頁、一篇篇翻過,一股股力量從里面彌漫開來、升騰起來,從未謀面的鄭老師的形象也清晰起來。做人,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育人,三尺講臺,嚴師高徒,桃李芬芳;處事,光明磊落,公正坦蕩、愛憎分明;為文,一氣呵成,行云流水,情真意切。完全有理由說,現在的鄭老師,就是一個新時代的“鄉賢”。
《半世情緣》,裝幀素雅,78篇文章,記錄生活,反映歷史。通讀之后,有以下感覺:
一是語言樸素,飽含深情。無論是寫爺爺、寫父親,還是寫老師、寫老伴,總是用平實真摯的語言,回憶過往,回味相處的日子,表達出感激和懷念之情。特別是在文章中引用了許多民諺俗語,如“一分利錢吃飽飯”、“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沒尾巴鵪鶉”“灰打不了墻、閨女養不了娘”及“上湊”、“趕集上店”“嫌好道歹”“孫男娣女”“支使別人”等,或許是與我的故鄉沾化縣離得不遠的緣故,讀到這些“鄉音”,竟引起悠悠“鄉愁”。
二是細節生動,滿懷真誠。無論是寫童年的校園,寫在塞外過大年,還是寫賣豆腐、賣豆芽,寫給老伴洗腳、做被褥,寫小兒子生病被救等,情節細膩,情景交融。甚至寫到了自己的婚姻“危機”,坦言11歲因長輩包辦結婚,長大以后想爭取婚姻自主,曾“對妻子更加冷酷無情”,后來“倦鳥歸巢”,成就了龐大、幸福的家庭。
三是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歷史,有新聞,有體會,還有醫療及生活常識與經驗,堪比“百科全書”。通過自身經歷,反映了家庭變化和時代變遷。看似講自己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家鄉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講中國故事。
齊魯多鴻儒,燕趙饒壯士。也許是生活在齊魯與燕趙交匯之地的緣故,我覺得,鄭老師的性格中有儒家文化的成分,也有“慷慨悲歌”的因子。
有句話,叫文如其人。讀《半生情緣》,能明顯的感覺到鄭老師是一個有責任心、不忘初心,敢擔當,始終感恩的人。責任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家庭,特別是對妻子,在27歲腿部意外受傷后,輾轉求醫,到惠民,到濟南,到北京,一路奔走,來回奔波,在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一個23歲的小伙子,身背社會、家庭、工作的多重壓力,默默地挑起生活的重擔。48年后,妻子又患了腦血栓,退休在家的他陪著四處求醫,但聽大夫、不惜金錢。老伴癱瘓在床后,天天護理,炒菜做飯,變著花樣改善生活,可以說無微不至。再是對工作,特別是對一生鐘愛的教育事業,從他的教育質量,從他獲得的榮譽,從桃李滿天下,就可見一斑。敢擔當,則表現在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歪風邪氣敢于直言、規勸,甚至堅決斗爭,如《別讓老娘沒了家》《醫院門前警惕“熱心人”》《要理直氣壯地維護合法權益》等。感恩的故事就更多了,感恩求醫路上遇見的好人,《難忘那十五斤糧票》《衷心感謝那位好心的干部》《難忘塞北情》《我給老伴當“專員”》等。同時,鄭老師還是一個樂觀的人,愛好廣泛,能寫會畫。退休后,不光給報社當通訊員,還自學裝裱,把自己的書畫作品裝裱起來送給喜歡的朋友。讀老年大學,學電腦,寫博客,玩微信,為老人拍照片,和同事對對聯,這是個標準的文化人的所作所為,并“從未感到失落和寂寞”。患病多年的老伴去世后,在報刊上刊登征婚廣告,找到了理想的伴侶,從這一點看,鄭老師絕對是一個“陽光老頭”。 《愛好廣泛健康多》《愛美者壽》,披露了他的喜好和對美的追求與實踐,鄭老師絕對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
《半世情緣》一書的封底,有鄭老師的四張照片,其中兩張黑白照,是青年和中年的留影,一副書生意氣的模樣。合上書本,閉上眼睛,腦海里便是他當年“看青”“賣豆腐”“買豆芽”“賣字畫”,推著妻子去濟南看病、領著老鄉去糧站換面粉的場景。另兩張是近照,彩色的,根本看不出已近八旬的樣子。心有激情人不老,正像他的網名“寒菊傲霜”一樣,我們祝愿鄭老師晚年幸福安康,繼續寫好自己的故事,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
作者簡介:吳文峰,山東沾化人。1981年7月畢業于南京地質學校。山東省作協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協會員,山東省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出版有報告文學《鄉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