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 ”知了伴著《童年》的歌聲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線。沒有人會對知了陌生,不僅僅因為它是餐桌的一道美味,更在于它的叫聲填滿了整個夏天。
抓知了是童年一大趣事,當時抓知了純粹是為了好玩,尤其是抓未“變身”的知了。只要天氣一熱,聽見了知了的叫聲,四五個小伙伴下午一放學,扔下書包,扛上小鐵锨,奔著小樹林就出發了。這時的知了還蟄伏在地下,鐵锨就有了用武之地,選擇大樹底下的一塊地方,用鐵锨鏟掉上面的一層土,如果發現有小指大小的洞,十有八九就是找到知了的家了。“這個洞里有知了猴。 ”小伙伴興奮地叫了起來,大家迅速圍攏過來,仔細朝洞里瞅,還真有一只趴在洞口正看著我們呢!要把它弄出來,得需要巧功夫,洞口小,只容得下小指伸進去,稍有不慎,就會把它碰下去,碰下去可就麻煩了,就得繼續掘地三尺了。剛抓上來的知了一動不動,凸出的眼睛直勾勾的瞅著我們,兩只大前足還昂了起來,被抓上來好像還心有不甘。直到天色暗下來,想起還沒做完的作業,我們才會不舍的回家去。當然,晚上也有抓知了的。夜里,知了的幼蟲會爬上樹“變身”,這也是“伏擊”它們最快的辦法,但由于當時年紀小,大人不放心孩子出去,怕有蛇蟲出沒咬傷,所以這種抓知了的方式小時候沒有機會體驗。“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所見》是學的第一首關于捕蟬的詩,每年暑假,我也成為了“閉口立”的捕蟬者。表哥扛上竹竿,拿著和好的十分具有黏性的面團,我則拿著一個小網兜,奔著河壩就出發去粘知了了。夏天的河壩是納涼的好去處,一排排的楊樹撐起巨大的綠色遮陽傘,遍地蔭涼,河水就在壩下緩緩流過。這里樹多,知了也多,幾百米遠外就能聽見它們此起彼伏的叫聲。表哥只比我大兩個月,但個子比我高,長得也比我胖,所以每次粘知了都是他來負責。知了分雌雄,雌知了安靜,需要仰著脖子仔細尋找一番,雄知了愛歌唱,循著聲音就能發現,竹竿頂端放上面團,奔著知了要又快又穩的粘上去,如果不能一次性成功,反而容易打草驚蛇,不但會驚走目標,還會把樹上的其它知了也嚇跑。表哥粘知了的技術爐火純青,基本可以保證百發百中。順著河壩走上二三里地,網兜里的知了就滿了。
知了的鳴叫聲,從童年叫到現在。當我的指尖在鍵盤上敲打著童年那份捕蟬的美好回憶時,應景的是窗外槐樹上正有知了在鳴叫著。童年就如同知了的生命一般,短暫而又絢爛。朝花夕拾,等到長大后回首這段時光,才發現知了已經飛遠了,但那份童年的美好依舊留在心中。
作者單位:嚴務鄉政府 □李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