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呂穎——
潛心營養治療 守護患者安康
呂穎(中)與同事討論最優治療方案。記者郭慶萍攝
□本報記者邢仁宇本報通訊員侯進
“多虧了你們,現在我已經能正常進食了!”4月3日,62歲的吳先生來到德州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向科室主任呂穎道謝。兩個月前,他曾因胃部腫瘤切除了大部分胃,患上了殘胃胃癱綜合征、低鈉血癥,身體條件不支持進一步治療。呂穎了解情況后,為其設計了營養治療方案,很快,吳先生情況好轉,轉入了其他科室接受進一步治療。當天,吳先生得知自己可以正常進食后,第一時間來找呂穎,再三表示感謝。“肌肉的生長、免疫系統的恢復,都離不開營養的支持,可以說,營養是患者康復的基石。”呂穎介紹。
呂穎1993年畢業于濰坊醫學院,之后便一直從事急危重癥的救治工作。30年來,她致力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思患者所思,急患者所急。為保障患者機體恢復,她專注研究腸外腸內營養,并盡自己所能大力推廣營養學觀念。2021年、2022年,呂穎先后牽頭創立了德州市營養協會腸內與腸外營養專業委員會、德州市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專業委員會,均擔任首屆主委。
建章立制搭建醫患“連心橋”
1993年進入德州市立醫院后,呂穎便在急診科工作。在急診科的15年中,她接觸了大量危重患者,積累了寶貴的急診救治經驗。她意識到,搶救成功僅僅是治療的開始,后續治療和療養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預后情況。
2008年,在醫院的支持下,呂穎開始著手建立重癥醫學科。彼時,由于缺少相互理解,醫患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而負責危重患者治療的重癥醫學科往往是此類事件的多發區,這一度讓呂穎十分頭痛。
2009年,11個月大的患者紅紅(化名)因患麻疹病毒肺炎進入重癥醫學科,當時高燒不止、呼吸困難,醫生立刻為其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穩定體征。由于擔憂孩子,治療初期紅紅父母的情緒十分不穩定,經常質問醫護人員為何不給用特效藥。呂穎只能一次次向他們解釋,麻疹病毒肺炎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癥處理、營養支持和積極防治并發癥。
兩個月后,紅紅終于順利出院。這段時間看到醫護人員的努力,紅紅父母一再向醫護人員道歉。通過這件事,呂穎意識到醫患之間的矛盾往往產生于對病癥的認知差異與缺乏溝通。呂穎要求每位醫護人員加強對患者病癥的了解,做到患者所問均能答,增加與患者家屬面對面環節,向他們介紹患者的情況和治療方法,增加醫患有效溝通,讓醫患“互相為難”變“互相成全”。
此后,科室醫患關系更加和諧。
營養治療筑牢患者康復基石
“咱們回家吧,我不想客死他鄉。”2012年9月,患有膿毒病綜合征伴休克的榮女士輾轉多家省級醫院后,不僅沒有治好病痛,反而身體每況愈下,最終身心俱疲。丈夫雖心有不甘,但最終還是尊重了她的選擇。
同年10月,榮女士來到了德州市立醫院,此時她除了膿毒病綜合征伴休克外,還患有氣管食管瘺、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統感染,且已經骨瘦如柴,情況十分危急。考慮到患者患有氣管食管瘺,無法獨立進食,且進食量過大會導致食物反流,呂穎在胃鏡配合下,將胃空腸管送入患者體內,以每小時20毫升的量為患者泵入腸內營養液,并同步進行各項治療。兩個月后,榮女士機體能力明顯恢復,呼吸機脫機,腎功能也逐漸正常,臉部也充盈了起來,身體條件已允許轉入普通病房接受進一步治療。
這件事后,呂穎對營養治療更加重視,“重癥醫學科有三大基石學科,分別是機械通氣、血液凈化和營養治療,然而,營養治療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人們忽視了。”呂穎介紹,2008年以前,全國范圍內還是以腸外營養——也就是靜脈注射作為營養輸入的主要手段,但隨著醫學發展,人們發現腸道長期不使用會導致腸黏膜剝脫萎縮、腸內致病細菌繁殖,對患者造成傷害,因此,腸內營養開始越來越受重視。
2013年起,呂穎開始密切關注腸外腸內營養治療,多次前往省級醫院參觀學習。她曾在一個周末奔波于兩個省參加學術會議,回到德州時已是周一凌晨,仍堅持正常上班。
健康科普托起市民“大健康”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營養治療相關規范、指南越來越多,介入治療時機、營養物質選擇、營養攝入途徑越來越細化,呂穎也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營養治療不應該被困在重癥醫學科,而是應該走進普通學科。”呂穎介紹,目前德州市立醫院已全面推行健康篩查和營養評估,讓患者住院第一天便享受最適合的營養治療。在多學科會診時,她會著重強調營養治療的作用,力求讓營養走進每個學科。
除此之外,呂穎還依托全民營養周等節點,開展義診宣傳,發放國家膳食營養指南,讓市民了解新的“膳食寶塔”,并向群眾宣傳低鈉少鹽,控糖減脂,托起群眾“大健康”。
“我們將始終以病人康復為第一要義,以宣教活動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以營養治療筑牢患者康復基石。”呂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