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渡東村“新農人”孫愛鵬——返鄉種糧 田野逐夢
孫愛鵬與丈夫操作無人機飛行作業
□鄧美平王英婕
站在田埂上望去,大片嫩綠的麥苗探出頭,一臺無人機飛在麥田上空,霧狀的農藥隨著氣流細密均勻地噴灑在麥田中。夏津縣渡口驛鄉渡東村“新農人”孫愛鵬正操縱無人機對種植的200畝地進行噴灑作業。
從城市到農村,從零基礎到精通農業種植,返鄉7年的孫愛鵬通過學習和探索,發展糧食生產,利用各類農業機械服務周邊村莊農戶150多戶,帶動農戶增收。“要為‘端牢中國飯碗’盡一份力。”是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種糧“小白”到種糧“大戶”
“這片田地在我剛回來時還是荒地。”孫愛鵬指著自家的麥田說。2016年,33歲的孫愛鵬放棄了在天津打拼,返回家鄉,承包了200畝地,發展家庭農場。
“現在回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家鄉農業需要年輕群體的科學帶領。”談起為何走上發展農業這條路,孫愛鵬感觸頗深,起初是想回家帶動農業增產,但因為沒有種植經驗,承包土地的第一年反而賠了錢。孫愛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尋找技術指導,積極參加縣農業農村局舉辦的各類培訓……肯吃苦、愛學習的孫愛鵬,先后參加了幾十場各類農業培訓。2020年當選夏津縣職業農民協會副會長,2021年在山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省級示范農業三產融合專業培訓班被評為優秀學員,2023年被評為夏津縣最美巾幗創業標兵……在經驗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多的榮譽也印證著她的努力和成長。
學習先進技術帶動村民增收
“不僅要讓自己學會種糧,更要讓家鄉百姓掌握種糧技術。”孫愛鵬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8年,她開始種植優質小麥,帶動10多名困難群眾就業。她將自己總結出的小麥玉米高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村民,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并通過科學合理用藥用肥,減少成本投入,增加效益。
2020年,孫愛鵬自費購買了大型秸稈回收機和飛防無人機,讓村民低價使用,幫助村民“藏糧于技”。通過綜合利用玉米秸稈回收技術,增加農民收入,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通過無人機飛防,托管幾萬畝土地,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藥物的防治效果,幫農戶每畝地節省約60元。
孫愛鵬還經常和農戶交流種植技術,講解科學種田的管理方法經驗。及時解決農戶遇到的各種種植問題,不定期去田間地頭查看,發現問題早治早防。
經過7年的發展,孫愛鵬的家庭農場先后獲評市級示范農場、縣級示范基地,孫愛鵬獲評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示范站站長。
2022年,孫愛鵬率先在夏津開展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驗,種植了50多畝,達到玉米不減產,白收一季豆的目的。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員,我深知肩上責任的重大。我將繼續學習,開啟科學種田新篇章。”孫愛鵬計劃籌建儲備糧食場地,“未來3年我將拓展糧食深加工行業,完善種植、儲存、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她期盼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一起創業,反哺農業。